甄选人民日报工作汇报例文多篇7篇

时间:2024-04-09 17:51:02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甄选人民日报工作汇报例文多篇7篇

2024年度人民法院工作总结各位代表:我代表县人民法院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甄选人民日报工作汇报例文多篇的文章7篇, 欢迎大家前来参考查阅!

甄选人民日报工作汇报例文多篇篇1

  新时代活力奔涌,新经济动能澎湃,新职业不断兴起。随着政策红利的不断释放,我们相信,新职业的从业人员必将拥有更大发展空间

  首次标注97个数字职业,占职业总数的6%;专业技术人员大类中,增设了密码工程技术人员、碳管理工程技术人员、金融科技师等29个新职业;对两个大类职业的名称和定义做了调整,对30个中类、100余个小类名称、定义做了一些调整……前不久,《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3年版)》正式发布。与2015年版大典相比,新版大典净增了158个新职业,总职业数达到1639个。新版大典适应当前职业领域的新变化,将更好满足优化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促进就业创业、推动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等需要。

  新职业折射经济新活力。职业分类大典是职业分类的成果形式和载体,在开展劳动力需求预测和规划、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和就业指导等工作中,都发挥着基础性和导向性作用。从1999年首次颁布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到今年完成第二次全面修订,20多年间,职业分类大典的变化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新职业体现了新技术、新趋势、新需求,是观察我国经济发展新动向的一个风向标。以数字职业为例,新版大典首次标注了数字职业,包括“机器人工程技术人员”“数据库运行管理员”“数字孪生应用技术员”等。数字职业不断增多,反映了各行业数字化进程及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如今,数字职业不仅在一二三产业均有分布,且已广泛渗透到社会生产、流通、分配及消费的各个环节,反映出数字经济给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带来的深刻变革。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45.5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9.8%,数字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可以说,近年来新职业不断涌现,正是因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经济结构持续优化,让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

  新职业也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不断涌现的新职业,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发展新机遇和就业新选择,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投身相关领域,进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人社部陆续颁布74个新职业,新版大典将这些新职业纳入,有利于提升新职业的社会认同度,引导更多技能人才加入新职业。

  当然,要实现新职业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比如,以新职业为基础的相关统计、标准体系该如何建立,加入新职业需要具备哪些技能,具体的薪酬水平怎么样,从事新职业需要经过哪些技能培训,如何晋升评级等,这些都是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令人欣慰的是,自2021年起人社部已公布了10个新职业的国家职业标准,并组织编写了相关培训教程;北京、上海、天津、深圳等地还在工程系列里增设了人工智能等职称评审专业,为新职业群体提供更加科学、更有针对性的职称评审服务。继续加大力度,加快开发制定职业标准,规范开展培训,探索在新职业领域新设职称评审专业,提供职称评价服务,才能为新职业群体搭建更加通畅的职业发展通道,不断做大挖深就业的“蓄水池”。

  新时代活力奔涌,新经济动能澎湃,新职业不断兴起。随着政策红利的不断释放,我们相信,新职业的从业人员必将拥有更大发展空间,新职业也必将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甄选人民日报工作汇报例文多篇篇2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创新是一个决定性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才能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只有创新才能自强、才能争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我国科技事业发生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前不久,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位列第十一位,较去年再上升1位,连续10年稳步提升。在七大类81项细分指标中,我国在国内市场规模、本国人专利申请、劳动力产值增长等9项指标上排名全球第一;在国内产业多元化、产业集群发展情况等指标上名列前茅,世界领先的五大科技集群我国独占两席。这表明我国的创新与发展呈现出良好的正向关系,创新投入转化为更多更高质量的创新产出。

  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这十年,科技投入力度空前,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2年的1.03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79万亿元,基础研究经费增至十年前的3.4倍;这十年,创新主体不断壮大,研发人员总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首位,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33万家;这十年,自主创新成果喷涌,“嫦娥”奔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蛟龙”深潜,大兴机场“凤凰展翅”、港珠澳大桥飞架三地、复兴号高铁纵横驰骋、特高压输电工程跨越千山万水。十年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神州大地落地生根、结出累累硕果,科技自立自强交出精彩答卷。非凡十年的辉煌成就充分证明,只有坚持自主创新,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不断提升我国发展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要靠创新”。回望新时代这十年,智能机器人、增材制造等技术加快突破,有力推动制造业升级发展;超级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加快应用,推动数字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深海油气、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新型核电技术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十年来,科技创新有力支撑了高质量发展,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更深、更高效,经济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开辟,科技创新让发展的质量更高了、发展的赛道更多了、发展的活力更足了。实践深刻启示我们,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正在深刻影响世界发展格局,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高质量发展的动能必将更加澎湃有力,我们定能在新征程上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甄选人民日报工作汇报例文多篇篇3

  越是深入了解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就越能增强志气、骨气、底气,就越能坚定勇毅前行的决心、信心、恒心

  模拟驾驶“复兴号”动车组,体验操纵直升机训练模拟器,聆听“中国天眼”捕捉的来自宇宙深处的声音……近期,“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引发参观热潮。透过一个个实物模型、一幅幅图片图表、一段段精彩视频,观众增进了历史自信,激发了创造精神,凝聚起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

  时间是伟大的书写者,历史是忠实的见证人。党的十八大以来的10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10年。稳经济、促发展,战贫困、建小康,控疫情、抗大灾,应变局、化危机……党领导人民依靠顽强斗争、团结奋斗,让一个个“难题”变为了“奇迹”,让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一定能”。紧扣“奋进新时代”这一主题,展览设置6个展区,运用图片、实物、模型等6000多项展览要素,为人们感悟新时代10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提供了一个重要窗口。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越是深入了解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就越能增强志气、骨气、底气,就越能坚定勇毅前行的决心、信心、恒心。从悬于崖壁的藤梯,到直入云霄的钢梯,再到易地搬迁后宽敞整洁新楼房的楼梯,3张照片记录了大凉山悬崖村的变迁,描摹出脱贫攻坚带来的山乡巨变;从荒漠沙地到万亩林海,塞罕坝主题墙还原塞罕坝生态环境半个多世纪的跨越,见证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实步伐……包罗万象的展陈,将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以可知可感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激发着参观者内心的自豪感,坚定着人们奋进新征程的自信心。

  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一件件展品,是奋斗的缩影,也是汗水的见证。驰援湖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医护人员的照片拼组成的一张巨幅肖像,见证着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同甘共苦的团结伟力;木吉他、葡萄酒、苗绣等特色产品,讲述着广大人民群众依靠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生动故事……举世瞩目的成就背后,是胼手胝足的奋斗,是埋头苦干的拼搏,是艰苦卓绝的努力。党的二十大制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描绘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踏上新征程,向着新目标,我们必须凝聚起亿万人民的磅礴之力,一起来想、一起来干,在不懈奋斗、永远奋斗中成就我们的梦想。

  成就振奋人心,精神鼓舞斗志。一次参观,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也是一次火炬的传递。在观众留言簿上,参观者纷纷留下心声:“请党放心,强国有我”“奋进新征程,吾辈当自强”“祖国的未来,是我们的责任”……一项项战略性举措、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激励着人们在新起点上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坚定信心、同心同德,埋头苦干、奋勇前进,我们一定能创造新的更大奇迹,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篇章。

甄选人民日报工作汇报例文多篇篇4

  从保障特定群体需要,到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无障碍需求,体现了无障碍环境建设理念的进步

  无障碍环境建设是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权益保障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社会融合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不久前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草案,进一步拓展了无障碍内涵,引起社会关注。

  草案在2012年颁布实施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基础上,提升了相关标准和要求:将无障碍设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引入法中;将广场、绿地、公园、户外停车场等缺少构筑物的开阔场所纳入建设范围;鼓励食品药品等商品外部包装配置盲文、大字、语音说明书……这是我国首次就无障碍环境建设制定专门性法律,必将对提升包括残疾人、老年人等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权益保障水平产生重要影响。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快速发展。马路上的坡道随处可见,地铁站的无障碍卫生间逐渐普及,越来越多的电视节目配备手语主播……无障碍设施和服务不断融入日常生活。但也要看到,目前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整体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尚不匹配,需要进一步提高建设质量,更好满足群众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进一步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一方面要提升建设质量和保障水平,使其跟上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另一方面要扩展社会服务范围,充分考虑全体社会成员的无障碍需求。

  实际上,存在无障碍需求的社会成员并不限于特定群体。意外受伤者可能存在暂时性的无障碍需求,身体功能衰退的老人可能存在长期性的无障碍需求,提重物者、推婴儿车的成年人也可能存在情境性的无障碍需求。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因各种情况导致行动不便,产生了使用轮椅的短期需求。比如,哈尔滨今年5月在全市启动共享轮椅工程,确定113个社区,配置安装扫码共享轮椅,残疾人、老年人和有需求的群众都可以就近免费使用。草案在保障残疾人、老年人无障碍需求的基础上,提出“有无障碍需求的社会成员”概念,并在附则中单设一条予以明确,以便在实践中准确把握无障碍环境的受益对象。

  从保障特定群体需要,到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无障碍需求,体现了无障碍环境建设理念的进步,有利于引导全社会提高对无障碍环境建设的重视程度。在公共服务、交通运输、医疗卫生等场景中,无障碍服务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有关部门提供的市民热线、紧急呼叫、应急避难等服务,也需提升无障碍服务能力。

  无障碍环境建设要面向全体社会成员,但也要突出重点人群,特别是残疾人、老年人、孕妇、幼儿、伤病者、负重者等。从他们的体验出发,注重细节设计,才能提升无障碍设施和服务的人性化、便利化程度,避免出现安全隐患。2023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举办前,北京市民杜鹏曾作为无障碍体验员,对涉奥场馆、医院酒店等地的无障碍设施反复体验试用,提出修改意见。鼓励无障碍设施体验试用,有利于从源头上提高无障碍环境建设质量。

  无障碍设施建设水平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无障碍环境是全体社会成员普遍受惠的民生福祉。在继续解决“有没有”的同时,着力解决“好不好”“管不管用”的问题,加快形成设施齐备、功能完善、信息通畅、体验舒适的无障碍环境,定能让受益面不断扩大,让全社会有温度、无障碍。

甄选人民日报工作汇报例文多篇篇5

  中华文化数千年延绵不绝,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一代又一代人进行古籍整理而薪火相传的

  古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不久前,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印发《2021—2035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明确此阶段全国古籍工作重点方向、重点任务,部署安排一批重大工程、重点项目。这是自1958年古籍小组成立以来编制的第八个中长期规划,对推进古籍事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古籍工作不仅仅是学者为之皓首穷经的一个研究领域,更是一项事关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建设文化强国、助力民族复兴的重要事业。中华文化数千年延绵不绝,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一代又一代人进行古籍整理而薪火相传的。《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规模宏大的古籍整理工程影响深远,不仅彰显中华民族热爱文化、崇尚知识的精神底色,更在人类文化传承方面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古籍事业发展迅猛,从保护到整理、从研究到出版、从人才培养到大众普及,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目前,我国每年出版的古籍整理类图书有1800种左右。截至2021年底,全国累计完成古籍普查登记数据270余万部,累计修复古籍超过385万叶,培训古籍从业人员1万余人次,制定颁布古籍保护国家标准、行业标准17项。这些新进展、新成果,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更丰富的基础性资源,也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对古籍事业而言,首先要在做好整理、保护等工作的基础上,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使传统文化生动活在当下。近年来,一大批结合当下审美习惯、表达形式的文化产品涌现出来,助推更多文化典籍走入寻常百姓家。比如《典籍里的中国》《中国诗词大会》等,生动活泼、有益有趣,赢得广泛好评。还有一些传统文化爱好者以古籍记载为依据,复原传统服饰、再现古书中的餐饮、利用古籍中的字体打造艺术字。这些创意,为古籍的活化利用探索出更多新途径。

  让古籍走进现代人生活,让更多人看见传统文化的魅力,只是古籍活化利用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深入挖掘古籍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古籍经典里蕴含的一些思想观念,如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和当今时代仍具有高度契合性,需要进行更充分的阐释转化。找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采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呈现方式,使之融入国民教育和日常生产生活,才能更好地挖掘古籍的当代价值,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丰富的文化滋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古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古籍研究,梳理中华文化的精神脉络,让古老的中国故事从泛黄的旧纸页中走出来,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结合新的时代特点,搭建好古籍典藏通往当代受众的桥梁,定能把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既擦亮当下人民幸福生活的文化底色,也为后世子孙留下无与伦比的文化遗产。

甄选人民日报工作汇报例文多篇篇6

  除了秉承中国民族风格,给人天然的文化亲近感,更重要的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形成符合当下审美习惯和市场需求的时代化表达

  从1922年万氏兄弟制作的第一部动画广告片《舒振东华文打字机》上映起,中国动画走过了百年的发展历程。如今,中国动画已铸就鲜明的风格特色,形成良好的市场预期。不久前,由科幻小说《三体》改编的动画定档的消息,引发市场和动漫迷的广泛关注。不论在文化还是商业层面,中国动画的影响力都在不断增强。

  从文化资源看,中国动画有极为丰富的底蕴。许多观众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古典文学、民间传说等,都适合通过动画形式来表现。1941年问世的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就取材于《西游记》,至今仍为观众津津乐道。

  中国动画不仅内容取材和思想内核始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契合,而且很早就形成了追求民族风格的艺术自觉。早在1936年,万氏兄弟之一、《铁扇公主》创作者万古蟾便断言:“要使中国动画事业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必须在自己民族传统土壤里生根。”1961年上映的我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借鉴中国山水画的技法,创造出一群栩栩如生的小蝌蚪形象,让齐白石的“画”动了起来。著名作家茅盾不禁感叹,“名画真能动,潜翔栩如生”。这一时期,中国动画以水墨意境、华丽高雅等为美学旨归,在世界上树立起“中国动画学派”的声誉,对后来探索民族动画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民族动画气派的传承和弘扬,一直延续到今天,也帮助中国动画赢得当代受众青睐。近年来,《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等一批优秀的国产动画作品,都从这一风格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如《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写意山水风格,《大鱼海棠》中以福建土楼为原型的建筑,《白蛇:缘起》里的烟雨江南等,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韵味为影片增色不少。

  中国动画要想持续赢得当代受众的喜爱,除了秉承中国民族风格,给人天然的文化亲近感,更重要的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形成符合当下审美习惯和市场需求的时代化表达。事实上,这些年在票房上表现亮眼的国产动画片,都在保留传统文化内核的同时,打开了新的表达空间,给人以新的审美体验和文化想象。《哪吒之魔童降世》创造了一个“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哪吒形象,赋予这一传统故事新的内涵,与当代受众形成更大的精神共鸣,最终取得超过50亿元的高票房。

  中国动画需要闯过的另一道关是制作技术。随着数字虚拟人、动作捕捉、虚拟引擎等新技术的广泛运用,动画作品带给人更强烈的沉浸感。这也给中国动画的时代化表达创造了新的可能。《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太乙真人带领哪吒冲浪的长镜头,便是特效技术和艺术想象力碰撞带来的全新视觉体验。进一步打通文化资源与科技资源的通道,用新技术拓展动画应用场景,才能创作出更多具有震撼视觉效果、富于中华文化韵味、体现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动画佳作。

  有着百年辉煌历史、独特艺术风格的中国动画电影,如今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观众。动画片不再是“只给小孩看的”,已发展为全龄产业。不断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滋养,进一步把握当代观众接受心理和审美需求,中国动画一定能创造新的文化气象,书写新的辉煌篇章。

甄选人民日报工作汇报例文多篇篇7

  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既是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之举,也是解决个体工商户所面临困难的对症之策

  从身边的“网红”咖啡馆,到网上的代购小店;从小本经营的“小商户”,到初具规模的“大个体”,如今在我们周围,活跃着很多个体工商户。他们为社会提供便捷服务和优质商品,是百姓生活直接的服务者,在稳增长、促就业、惠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度重视支持个体工商户发展”“要积极帮助个体工商户解决租金、税费、社保、融资等方面难题,提供更直接更有效的政策帮扶”。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11月1日起施行的《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进一步明确了个体工商户的法律地位,统筹发展和安全、纾困和培育、活力和秩序,明确各部门、各地区在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方面的职责任务,提出各领域帮扶具体措施,将有效保护个体工商户合法权益,为个体工商户提供稳定可预期的经营环境和良好的法治环境。

  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既是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之举,也是解决个体工商户所面临困难的对症之策。个体工商户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参与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截至今年9月底,我国登记在册的个体工商户达1.11亿户,占市场主体总量的2/3,其中近九成活跃在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和居民服务等实体经济领域,70.3%的个体工商户仅从事线下经营活动。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面临一定困难,发展信心不足,迫切需要切实有效的扶持政策。根据《条例》规定,结合本行政区域个体工商户发展情况制定具体措施并组织实施,能为市场带来更多生机活力,为实体经济发展打底筑基。

  支持个体工商户更好发展,需要提升措施的系统性。个体工商户面临的情况千差万别,但也有一些共性的问题和挑战。《条例》充分考虑了个体工商户当前普遍关心的问题,从登记注册服务、经营场所供给、数字化发展、财税、金融等各个方面,为个体工商户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比如,《条例》针对个体工商户反映的经营场所难找、租金贵等问题,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为个体工商户增加经营场所供给,同时降低使用成本。种种有效举措,既可解决个体工商户眼前困难,也能为长远发展积蓄动能。

  支持个体工商户更好发展,需要提升措施的精准性。个体工商户数量众多,广泛分布于各行各业。近年来,随着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快速发展,网络直播、微商电商、新媒体等新个体经济不断涌现,已占到个体工商户总量的近三成。他们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新的问题,因此需要更具针对性的政策扶持。《条例》提出,根据个体工商户的行业类型、经营规模、经营特点等,实施分型分类培育和精准帮扶。未来还将建立分类培育“名录库”,这有助于推动各类个体工商户发挥自身优势,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个体工商户是市场经济的“细胞”,其活跃度影响着整个市场的发展成色。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加强权益保护,形成全社会支持个体工商户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我们一定能培育更多小而美的百年老店、专而精的特色品牌,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强大韧性,为经济全面健康发展提供更有力支撑。

推荐访问:人民日报 例文 甄选 人民日报选题 人民日报内容检索 人民日报工作流程 人民日报专版报道 人民日报工作要求 人民日报精华汇编 人民日报全文检索 人民日报汇总 人民日报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