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授课讲稿8篇

时间:2022-09-09 19:30:04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蒹葭授课讲稿8篇蒹葭授课讲稿 . 大学语文 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课程编号 总课时数: 32~48学时机动课时: 2学时 学分2类别通识基础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蒹葭授课讲稿8篇,供大家参考。

蒹葭授课讲稿8篇

篇一:蒹葭授课讲稿

/p>

  大学语文

 课程教案

 课程 名称 大学语文 课程编号

 总课时数:

 32~48 学时 机动课时:

 2 学时

 学 分 2 类别 通识基础课( √ )学科基础课()

 限选课(

 )

 任选课(

 )

 任课 教师 谢卫平 职称 副教授 授课 对象 专业班级:电气工程 0601~07

 工业工程 0601、02

 共 9 班

 基本 教材 和主 要参 考资 料 序号 教材(参考资料)名称 主编

 出版时间 1 《大学语文》 谢卫平 机械工业 2005 2 《大学语文》 幼奇 教育 2002 3 《大学语文》 徐中玉 华东师大学 2001 4 《实用写作》 余国瑞 高等教育 2002 本课程教学目的和 要求 一、 目的:本课程教学容分文学、写作、语言与口才四大板块,侧重于名篇佳作的阅读、鉴赏,让学生在学习大学语文时,能吸取千百年来形成的民族文化精髓,自觉地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同时又能适应进入社会写作和交际的实际需要,以此提高他们作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的综合素质。

 二、要求:学生应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1.认真听课(适当笔记);要考勤;作业独立完成;安排 1:1 的时间课后的复习和知识消化。

 2.考试课:期考占 70%,平时 30%(达到 55 分参加期评)

 考查课:期考占 50%,平时 50%(达到 60 分参加期评)

 .

  本课程教学重点和 难点 一、教学重点 :

 先秦文学中的《诗经》孔子与《论语》;魏晋南北朝文学中的陶渊明及其作品;隋唐文学中的诗人若虚、王维、王昌龄、白、杜甫、白居易、牧 、商隐及其作品;宋代文学中的苏轼及其作品;行政公文中的报告、请示、通报

 通知、函、会议纪要的写作;科技论文的写作;演讲稿的写作;国际大专辩论赛。

 二、教学难点:

 对作家及其作品的理解和把握、审美尺度;对《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的理解及其行政公文的具体写作;专用书信的写作;学术论文的基本结构;演讲稿的开头和结尾的建构;国际大专辩论赛模式的运用。

 .

  第一章

 先秦文学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先秦诗歌;熟悉并背诵《蒹葭》;掌握《蒹葭》的意境的朦胧美、《湘夫人》的浪漫主义特色、《秋水》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先秦诗歌概述、《秋水》的写作特色 难点:《蒹葭》的意境的朦胧美。

 教学方法及手段:

 举例讲解

 多媒体讲解 教学学时:

  4 学时 第一节

 先秦文学概述

 中华民族有着 5000 多年的文明史,文学也源远流长。按照通常的文学史分期,秦代及其以前的文学统称为先秦文学。

 在文字产生之前,文学以口头创作的形式出现,并且在流传的过程中不断地得到修改和加工,成为集体的创作。神话和歌谣就是两种最古老的文学形式。

 神话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态”(马克思语),是远古时期的人类在幻想中做出的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具有艺术意味的描述和解释。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先民在自然力量面前无能为力,便在想像中把一切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和人格化,按照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形象,创造了许多神的故事。所以,尽管神话充满着幻想和虚构,但却深深植根在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而且充满着永恒的艺术魅力。我国古代的神话是十分丰富的,但由于时代的久远,加上儒家的排斥和曲解,被记载和流传下来的较少,只在《山海经》、《穆天子传》、《天问》、《子》等古籍中保存了一些零星的片断,如盘古开天地、鲧禹治水、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等。即使是这些片断的神话,也充分反映了我们的祖先要求改变现实的强烈的愿望、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对自身的坚定信念,集中了他们在和自然界斗争时所积累的经验和智慧。这些,不但成为我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的最早源头,更影响到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

 .

  古代歌谣主要保存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诗经》原来叫《诗》,编录了西周至春秋中叶大约 500 多年中创作和流传的民歌和文人的作品,共 305 篇,这些诗在当时都是可以合乐歌唱的。它分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包括十五“国风”,有 160 篇;雅分“小雅”、“大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共 105 篇;颂分周颂、商颂和鲁颂,是一种宗庙祭祀用的音乐,共 40 篇。古代教育家孔子十分重视诗歌的作用,曾经做过《诗》的整理工作,并用它来教育自己的弟子。汉武帝时儒学定于一尊,《诗》被尊为“经”,称为《诗经》。当时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前三家失传,只有《毛诗》流传了下来,这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诗经》。

 《诗经》中文学价值最高的是十五“国风”,它从各个方面生动而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包括人们的生存状态、生活处境、风俗习惯、恋爱婚姻等。国风中的诗歌大部分是抒情诗,通过抒情主人公的直接倾诉,表现了他们的欢乐和悲哀,反映出人物复杂的心世界和不同的性格特征;它们以生动简朴的语言描摹事物,以朴素的生活画面反映社会现实,奠定了古代文学创作优良的写实传统。国风中大量使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采用回环反复的重章结构,多数为四言一句,隔句用韵,普遍使用叠音词和双声叠韵词,这些对当时的文人和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随着文字的发明并在社会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散文才逐渐发展起来。先秦的散文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西周以前,“学在官府”,文字主要由极少数巫师兼史官的人掌握。先秦的史籍可以分为记言和记事两类。殷商时期的甲骨卜辞是记叙散文的雏形。《尚书》是古代第一部以记言为主的散文总集。《尚书》就是上古之书,相传为孔子所编,汇集了虞、夏、商、周四代的重要历史文件。秦始皇焚书坑儒,这部书一度亡佚。到了汉代,便有“今古文”之分。今文《尚书》是汉初经师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下的;汉代在孔子墙壁中发现的《尚书》是用古文字书写的,所以称为古文《尚书》。流传下来的《尚书》是《古文尚书》,58 篇中只有 33篇为今古文本所共有,其余的是魏晋时人所伪造。

 《春秋》是鲁国编年史著作,所记起于鲁隐公元年(前 722),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 481),共 242 年。它由一些类似标题新闻的文字组成,极简括地记载了春秋时期周王朝、鲁国及其他各国的事件。相传《春秋》经过孔子的修订,虽然记事十分简略,但通过严谨的书法来褒贬事物,体现了尊王攘夷、正名定分、维护周王朝“大一统”局面的思想,这就是所谓的“春秋笔法”和“微言大义”。

 .

  战国时期,史传散文的写作有了长足的进步,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是《左传》、《国语》和《战国策》。

 《左传》是《左氏春秋传》的简称,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作。“传”是古代注释的一种体式。由于《春秋》文句简短,措词隐晦,后人在传习它时往往加以解说和补充,称为“传”。解说《春秋》的除《左传》以外,还有《公羊传》和《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左传》记事终于哀公二十七年(前 468),比《春秋》多 13 年。它详细记载了许多历史事件的本末及相关的佚闻琐事,广泛涉及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活动,也记载了天道、鬼神、灾祥、卜筮等作者认为可资劝戒之事,容丰富多彩。《左传》揭露了统治者残暴与荒淫,宣扬了民本思想,讴歌了爱国主义,但也宣扬了宗法伦理思想、正统等级观念和宗教迷信。《左传》重视对事件起因、过程和结局的完整记述,叙事生动,特别善于描写战争的场面,善于通过细节和对话来刻划人物,表现人物性格。它的叙事传统和语言艺术对于后世的史传文学、叙事散文和小说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国语》是分别记载公元前 10 世纪至前 5 世纪周王朝和诸侯各国史事的一部国别史,起于周穆王,终于鲁悼公,以记言为主,所以名为《国语》。司马迁认为此书是左丘明所作,实际上大约出自战国初期史家之手。比起《左传》来,《国语》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较为逊色,但记言或生动有趣,或婉而多讽,有自己的特色。

 《战国策》杂记东西周及诸侯各国史事,是秦汉间人杂采各国史料编纂而成,后经西汉向重加整理并确定书名。《国策》记录了战国时代约 240 年中谋臣策士合纵连横、纵横捭阖的政治活动和有关的言辞。《国策》中的人物是复杂的,既有蔑视王侯、排难解纷而无所取的“义侠”之士,也有朝秦暮楚追求功名富贵的利己主义者。他们共同的特点是长于分析形势和各种利害关系,辩辞铺扬厉,气势充沛,并且大量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寓言来增强说服力。《国策》的记事也善于铺渲染,而又细腻传神,如苏秦失意的颓丧与得意的忘形,鲁仲连的倜傥奇伟、慷慨慕义,荆轲的慷慨悲壮、沉毅勇决,都能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标志着叙事散文语言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度。

 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王室凌夷,诸侯争霸,“士”阶层兴起,学术由官府向下层转移。新兴的“士”以学者或政治家的面目出现,讲学授徒,著书立说,百家争鸣,推动了这一时期说理散文蓬勃的发展。先秦诸子散文早期有《论语》和《墨子》,中期有《孟子》与《庄子》等,晚期有《荀子》和《韩非子》,由短小篇幅发展到结构完整的长篇大论,语言风格由质朴简约发展到或宽厚弘博,或恢诡恣肆,或简洁严谨,或犀利峻刻,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

  《论语》是一部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所记录孔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著作,全书共 20 篇,每篇分若干节,以简短的谈话或问答来反映孔子以“仁”为中心的政治思想与各种学术观点,语言简炼,寓意深远,风格雍容和顺,含蓄迂徐,能在简单的对话和描述中展示人物性格,不少话语成为格言与成语,流传至今。

 《墨子》是墨家学派著作的总汇,现存 53 篇,既反映了学派创始人墨翟的思想,也记述了墨子弟子的言行。《墨子》的文章语言质朴,较少文学色彩,有的还保存了语录和对话的形式,但善于运用事例进行说理,从具体到抽象,逻辑性很强。《墨子》涉及的学术领域广泛,其中墨家后期学者的科学著作,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孟子》记载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轲的言行,是一部由若干篇对话组成的论辩著作。全书共七章,每章又分上、下。孟子的思想以“仁义”为核心,强调以民为本,施行“王道”。其散文的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有纵横家的气概;在辩论的开展中善设机巧,引人入彀,先纵后擒;对话语言接近口语,语气逼真,生动有趣,常常用形象的比喻、寓言来叙事说理。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著作,今存 33 篇,其中篇 7 篇相传为庄周所作,外篇和杂篇出自庄子的后学。庄子继承并发展了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哲学,强调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区别是相对的,主顺应自然,清静无为,力图在乱世中保持人格的独立和精神的自由。《庄子》的散文善于设譬取喻,采用大量的寓言来阐述自己的哲学观点和政治思想,进行论辩,想像恢诡奇幻,形象生动,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庄子》的文章构思奇特,变幻莫测,有时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有时似万斛泉源喷薄而出,有时则汪洋恣肆机趣横生,不仅在先秦散文中独树一帜,就是后世的散文也罕有其匹。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况的著作,全书 32 篇。荀子兼法后王,亦尚霸道,不信天命而强调人事,政治主与孟子有显著的差异。荀子学问博通,涉猎甚广,他的散文长于辩论,思想深邃,说理透辟,逻辑严密,句法整练,比喻叠出,词采缤纷。其中韵散结合的《赋篇》,则开后世赋体文学的先河。

 《韩非子》是战国后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的著作。全书 55 篇,主要是针对现实问题而发,研究君主如何运用法术威势的各种手段进行统治,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韩非的散文议论透辟,逻辑严密,语言犀利,风格冷峻,既有极强的分析能力,又以大量的寓言故事和历史事实为论据,是先秦说理散文论辩艺术的集大成者。其中许多寓言故事至今仍流传不衰,脍炙人口。

 战国时期,在我国南方楚国出现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楚辞”。它以个人为创作主体,突破了以四言

 .

  为主的诗歌形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的新诗体,“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和浓郁的抒情色彩。汉代的向和王逸将楚辞类作品编集在一起,定名为《楚辞》。《楚辞》与《诗经》成为先秦诗歌中的双璧、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又因为《楚辞》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作,所以后世常以“诗骚”或“风骚”并称。

 楚辞的代表作家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处在社会急剧变化、阶级斗争十分激烈的时代,抱有进步的政治理想,一心为楚国的强大而努力,但受猜疑而长期遭放逐,写下了许多抒发忧愤、表达爱国理想的诗篇,其中《离骚》是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是光耀千古的杰作。除《离骚》外,还有《九章》(9首)、《九歌》(11 篇)、《天问》等。屈原诗歌创作中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与屈原同时的重要作家还有宋玉,文学史上常以“屈宋”并称。宋玉的《九辩》开创了中国文学的悲秋传统,其他作品在文学史上也有深远的影响。

 第二节

 作品选

 蒹

 葭

 一、关于《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存诗 305 篇。全书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有十五国风,160 篇,多是民歌;“雅”有“大雅”、“小雅”,105 篇,多为贵族、士大夫所作;“颂”有《周颂》、《鲁颂》、《商颂》,40 篇,是用于宗庙祭祀的诗。这些作品大抵产生于周初(约前 11 世纪)至春秋中叶(约前 6 世纪)。

 在容上,《诗经》从各个方面表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包括周代的政治经济状况、意识形态和风俗习尚等等。其中不少民间创作还深刻揭露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行为,反映了下层人民所遭受的痛苦。在艺术上,《诗经》以四言为主,常用重章叠句,语言朴素优美,韵律和谐,并广泛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其中

 .

  不少优秀篇章,极富艺术感染力,...

篇二:蒹葭授课讲稿

大学语文 课程教案 课程 名称 类别 任课 教师 授课 对象

 基本 教材 和主 要参 考资 料 大学语文 课程编号 学

 分

  总课时数 3248 学时 机动课时 2 学时

 2 通识基础课  √  学科基础课 

 限选课 

 

  任选课 

 

 谢卫平 专业班级电气工程 060107

 工业工程 0601、02

 共 9 班 序号 1 2 3 4 职称 副教授 教材参考资料名称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 《实用写作》 主编 谢卫平 李幼奇 徐中玉 余国瑞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湖南教育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 2002 2001 2002 本课程教学目的和 要求 一、目的本课程教学内容分文学、写作、语言与口才四大板块侧重于名篇佳作的阅读、鉴赏让学生在学习大学语文时能吸取千百年来形成的民族文化精髓自觉地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同时又能适应进入社会写作和交际的实际需要以此提高他们作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的综合素质。

 二、要求学生应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1认真听课适当笔记要考勤作业独立完成安排 11 的时间课后的复习和知识消化。

 2考试课期考占 70%平时 30%达到 55 分参加期评 考查课期考占 50%平时 50%达到 60 分参加期评 一、教学重点 先秦文学中的《诗经》孔子与《论语》 魏晋南北朝文学中的陶渊明及其本课程教学重点和 难点 作品隋唐文学中的诗人张若虚、王维、王昌龄、李白、杜甫、白居易、李牧 、李商隐及其作品宋代文学中的苏轼及其作品行政公文中的报告、请示、通报

 通知、函、会议纪要的写作科技论文的写作演讲稿的写作国际大专辩论赛。

 二、教学难点 对作家及其作品的理解和把握、审美尺度对《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的理解及其行政公文的具体写作专用书信的写作学术论文的基本结构演讲稿的开头和结尾的建构国际大专辩论赛模式的运用。

  2 第一章 先秦文学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先秦诗歌熟悉并背诵《蒹葭》 掌握《蒹葭》的意境的朦胧美、 《湘夫人》的浪漫主义特色、 《秋水》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先秦诗歌概述、 《秋水》的写作特色 难点 《蒹葭》的意境的朦胧美。

 教学方法及手段 举例讲解

 多媒体讲解 教学学时

  4 学时 第一节 先秦文学概述 中华民族有着 5000 多年的文明史文学也源远流长。按照通常的文学史分期秦代及其以前的文学统称为先秦文学。

 在文字产生之前 文学以口头创作的形式出现 并且在流传的过程中不断地得到修改和加工成为集体的创作。神话和歌谣就是两种最古老的文学形式。

 神话是 “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态”马克思语 是远古时期的人类在幻想中做出的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具有艺术意味的描述和解释。

 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 先民在自然力量面前无能为力 便在想像中把一切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和人格化按照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形象创造了许多神的故事。所以尽管神话充满着幻想和虚构但却深深植根在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而且充满着永恒的艺术魅力。我国古代的神话是十分丰富的 但由于时代的久远 加上儒家的排斥和曲解 被记载和流传下来的较少只在《山海经》 、 《穆天子传》 、 《天问》 、 《淮南子》等古籍中保存了一些零星的片断如盘古开天地、鲧禹治水、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等。即使是这些片断的神话也充分反映了我们的祖先要求改变现实的强烈的愿望、 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对自身的坚定信念 集中了他们在和自然界斗争时所积累的经验和智慧。这些不但成为我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的最早源头更影响到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

 古代歌谣主要保存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

 《诗经》原来叫《诗》 编录了西周至春秋中叶大约 500 多年中创作和流传的民歌和文人的作品 共 305 篇 这些诗在当时都是可以合乐歌唱的。

 它分风、 雅、 颂三个部分。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 包括十五 “国风” 有 160 篇雅分“小雅” 、 “大雅” 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共 105 篇颂分周颂、商颂和鲁颂是一种宗庙祭祀用的音乐共 40 篇。古代教育家孔子十分重视诗歌的作用

  3 曾经做过《诗》的整理工作并用它来教育自己的弟子。汉武帝时儒学定于一尊 《诗》被尊为“经” 称为《诗经》 。当时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前三家失传只有《毛诗》流传了下来这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诗经》 。

 《诗经》中文学价值最高的是十五“国风” 它从各个方面生动而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包括人们的生存状态、生活处境、风俗习惯、恋爱婚姻等。国风中的诗歌大部分是抒情诗通过抒情主人公的直接倾诉表现了他们的欢乐和悲哀反映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不同的性格特征 它们以生动简朴的语言描摹事物 以朴素的生活画面反映社会现实奠定了古代文学创作优良的写实传统。国风中大量使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采用回环反复的重章结构多数为四言一句隔句用韵普遍使用叠音词和双声叠韵词这些对当时的文人和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随着文字的发明并在社会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散文才逐渐发展起来。

 先秦的散文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西周以前 “学在官府” 文字主要由极少数巫师兼史官的人掌握。先秦的史籍可以分为记言和记事两类。殷商时期的甲骨卜辞是记叙散文的雏形。

 《尚书》是古代第一部以记言为主的散文总集。

 《尚书》就是上古之书相传为孔子所编汇集了虞、夏、商、周四代的重要历史文件。

 秦始皇焚书坑儒 这部书一度亡佚。

 到了汉代便有 “今古文”之分。

 今文《尚书》是汉初经师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下的汉代在孔子墙壁中发现的《尚书》是用古文字书写的所以称为古文《尚书》 。流传下来的《尚书》是《古文尚书》 58 篇中只有 33 篇为今古文本所共有其余的是魏晋时人所伪造。

 《春秋》是鲁国编年史著作所记起于鲁隐公元年前 722 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 共 242 年。它由一些类似标题新闻的文字组成极简括地记载了春秋时期周王朝、鲁国及其他各国的事件。相传《春秋》经过孔子的修订虽然记事十分简略但通过严谨的书法来褒贬事物体现了尊王攘夷、正名定分、维护周王朝“大一统”局面的思想这就是所谓的“春秋笔法”和“微言大义” 。

 战国时期史传散文的写作有了长足的进步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是《左传》 、 《国语》和《战国策》 。

 《左传》是《左氏春秋传》的简称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作。

 “传”是古代注释的一种体式。由于《春秋》文句简短措词隐晦后人在传习它时往往加以解说和补充称为“传” 。解说《春秋》的除《左传》以外还有《公羊传》和《谷梁传》 合称为《春秋三传》 。

 《左传》记事终于哀公二十七年前 468 比《春秋》多 13 年。它详细记载了许多历史事件的本末及相关的佚闻琐事广泛涉及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活动也记载了天道、鬼神、灾祥、卜筮等作者认为可资劝戒之事内容丰富多彩。

 《左传》揭露了统治者残暴与荒淫宣扬了民本思想讴歌了爱国主义但也宣扬了宗法伦理思想、正统等级观念和

  4 宗教迷信。

 《左传》重视对事件起因、过程和结局的完整记述叙事生动特别善于描写战争的场面善于通过细节和对话来刻划人物表现人物性格。它的叙事传统和语言艺术对于后世的史传文学、叙事散文和小说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国语》是分别记载公元前 10 世纪至前 5 世纪周王朝和诸侯各国史事的一部国别史起于周穆王终于鲁悼公以记言为主所以名为《国语》 。司马迁认为此书是左丘明所作实际上大约出自战国初期史家之手。比起《左传》来 《国语》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较为逊色但记言或生动有趣或婉而多讽有自己的特色。

 《战国策》杂记东西周及诸侯各国史事是秦汉间人杂采各国史料编纂而成后经西汉刘向重加整理并确定书名。

 《国策》记录了战国时代约 240 年中谋臣策士合纵连横、纵横捭阖的政治活动和有关的言辞。

 《国策》中的人物是复杂的既有蔑视王侯、排难解纷而无所取的“义侠”之士也有朝秦暮楚追求功名富贵的利己主义者。他们共同的特点是长于分析形势和各种利害关系辩辞铺张扬厉气势充沛并且大量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寓言来增强说服力。

 《国策》的记事也善于铺张渲染而又细腻传神如苏秦失意的颓丧与得意的忘形鲁仲连的倜傥奇伟、慷慨慕义荆轲的慷慨悲壮、沉毅勇决都能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标志着叙事散文语言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度。

 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王室凌夷诸侯争霸 “士”阶层兴起学术由官府向下层转移。新兴的“士”以学者或政治家的面目出现讲学授徒著书立说百家争鸣推动了这一时期说理散文蓬勃的发展。先秦诸子散文早期有《论语》和《墨子》 中期有《孟子》与《庄子》等晚期有《荀子》和《韩非子》 由短小篇幅发展到结构完整的长篇大论语言风格由质朴简约发展到或宽厚弘博或恢诡恣肆或简洁严谨或犀利峻刻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论语》是一部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所记录孔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著作全书共 20篇每篇分若干节以简短的谈话或问答来反映孔子以“仁”为中心的政治思想与各种学术观点语言简炼寓意深远风格雍容和顺含蓄迂徐能在简单的对话和描述中展示人物性格不少话语成为格言与成语流传至今。

 《墨子》是墨家学派著作的总汇现存 53 篇既反映了学派创始人墨翟的思想也记述了墨子弟子的言行。

 《墨子》的文章语言质朴较少文学色彩有的还保存了语录和对话的形式但善于运用事例进行说理从具体到抽象逻辑性很强。

 《墨子》涉及的学术领域广泛其中墨家后期学者的科学著作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孟子》 记载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轲的言行 是一部由若干篇对话组成的论辩著作。全书共七章每章又分上、下。孟子的思想以“仁义”为核心强调以民为本施行“王道” 。其散文的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有纵横家的气概在辩论的开展中善设机巧引人入彀先纵后擒对话语言接近口语语气逼真生动有趣常常用形

  5 象的比喻、寓言来叙事说理。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著作今存 33 篇其中内篇 7 篇相传为庄周所作外篇和杂篇出自庄子的后学。

 庄子继承并发展了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哲学 强调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区别是相对的主张顺应自然清静无为力图在乱世中保持人格的独立和精神的自由。

 《庄子》的散文善于设譬取喻采用大量的寓言来阐述自己的哲学观点和政治思想进行论辩想像恢诡奇幻形象生动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

 《庄子》的文章构思奇特变幻莫测有时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有时似万斛泉源喷薄而出有时则汪洋恣肆机趣横生不仅在先秦散文中独树一帜就是后世的散文也罕有其匹。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况的著作全书 32 篇。荀子兼法后王亦尚霸道不信天命而强调人事政治主张与孟子有显著的差异。荀子学问博通涉猎甚广他的散文长于辩论思想深邃说理透辟逻辑严密句法整练比喻叠出词采缤纷。其中韵散结合的《赋篇》 则开后世赋体文学的先河。

 《韩非子》是战国后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的著作。全书 55 篇主要是针对现实问题而发研究君主如何运用法术威势的各种手段进行统治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韩非的散文议论透辟逻辑严密语言犀利风格冷峻既有极强的分析能力又以大量的寓言故事和历史事实为论据是先秦说理散文论辩艺术的集大成者。其中许多寓言故事至今仍流传不衰脍炙人口。

 战国时期在我国南方楚国出现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楚辞” 。它以个人为创作主体突破了以四言为主的诗歌形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的新诗体 “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 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和浓郁的抒情色彩。汉代的刘向和王逸将楚辞类作品编集在一起定名为《楚辞》 。

 《楚辞》与《诗经》成为先秦诗歌中的双璧、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又因为《楚辞》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作所以后世常以“诗骚”或“风骚”并称。

 楚辞的代表作家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他处在社会急剧变化、 阶级斗争十分激烈的时代抱有进步的政治理想一心为楚国的强大而努力但受猜疑而长期遭放逐写下了许多抒发忧愤、表达爱国理想的诗篇其中《离骚》是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是光耀千古的杰作。除《离骚》外还有《九章》 9 首 、 《九歌》 11 篇 、 《天问》等。屈原诗歌创作中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 与屈原同时的重要作...

篇三:蒹葭授课讲稿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文学概述

 …………………………………………………… 1 第二讲 《诗经》 与《蒹葭》

 ……………………………………………………6 第三讲 屈原与《湘夫人》

 ………………………………………………………9 第四讲

 汉乐府民歌《东门行》

  ……………………………………………… 10 第五讲

 曹操与《蒿里行》

 ………………………………………………………13 第六讲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15 第七讲

 李白与《将进酒》 …………………………………………………………16 第八讲

 杜甫《兵车行》 ……………………………………………………………18 第九讲

 白居易与《长恨歌》

 ……………………………………………………23 第十讲

 杜牧与《赤壁》

 …………………………………………………………25 第十一讲 李清照与《声声慢》 ……………………………………………………27 第十二讲 陆游的《沈园》 …………………………………………………………31 第十三讲 马致远与《天净沙· 秋思》 ……………………………………………33 第十四讲 神话与《鲧禹治水》 ……………………………………………………34 第十五讲

 《项羽本纪· 垓下之围》 ………………………………………………37 第十六讲

 欧阳修与《秋声赋》 ……………………………………………………43 第十七讲

 蒲松龄和《窦氏》 ………………………………………………………45 第十八讲

 曹雪芹与《宝黛诉肺腑》 ………………………………………………47 第十九讲

 王实甫与《长亭送别》 …………………………………………………50 第二十讲

 现当代文学概述 ………………………………………………………53 第二十一讲

 徐志摩与《雪花的快乐》 ……………………………………………57 第二十二讲

 戴望舒与《我底记忆》

 ……………………………………………60 第二十三讲

 舒婷与《神女峰》 ……………………………………………………61 第二十四讲

 韩东和《山民》

 ……………………………………………………64 第二十五讲

 海子与《麦地》

 ……………………………………………………66 第二十六讲

 巴金与《怀念萧珊》

 ………………………………………………68 地二十七讲

 贾平凹《月迹》

 ……………………………………………………69 第二十八讲

 余秋雨与《白发苏州》 ………………………………………………71 第二十九讲

 沈从文与《萧萧》 ……………………………………………………75 第三十讲

 毕飞宇和《哺乳期的女人 》 ………………………………………78 第三十一讲

 曹禺与《雷雨》 ………………………………………………………79 第三十二讲

 老舍与《茶馆》 ………………………………………………………80 第三十三讲

 外国文学概述 ………………………………………………………82 第三十四讲

 但丁和《神曲》 ………………………………………………………86 第三十五讲

 欧· 亨利与《最后一片叶子》 ………………………………………91 第三十六讲

 川端康成与 《雪国》 …………………………………………………92 第三十七讲

 托尔斯泰与《安娜•卡列尼娜》 ……………………………………93 第三十八讲

 海明威和《老人与海》 ………………………………………………98 地三十九讲

 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 ……………………………………………99

  2授课时数:

 1 学时 教学目的和任务:

 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

 教学重点和难点:

 各时代的思想和文学特征。

 教学方法:

 课堂提问、 用多媒体上课。

 教学过程(内容、 方法、 步骤):

 中国古代文学是一个历史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 若论历史悠久, 只有古希腊文学、 古印度文学可以与之相比。

 它与中国大历史、 文化紧密相连, 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学发展的脉络, 显示出特有的民族性、 传承性、 时代性的特征。

 它以汉民族文学为主, 同时有兼容了其他少数民族的历史与文学, 构成蔚为大观的中国古代文学。

 无论是中国古代的诗歌, 还是散文、 戏曲、 小说都有着明显的可以追寻的历史。

 并且呈现着在创作和理论上的不断发展, 丰富, 日臻完善。

 每种题材的演进都是一部历史, 而且脉络清晰。

 充分体现并显示着它的历史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文学深受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 每一时代都有一个时代的代表性的文学样式, 并且与各个时代的政治、 经济、 文化密切相关。

 各种文体互相渗透、 影响, 互相借鉴, 有交融的特点。

 在文学的内涵中, 又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字的特殊魅力, 显示出以中国古代文字为载体的中国古代文学在内涵上极大的丰富和巨大的张力。

 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无法比拟的。

 中国文学各种文体齐备, 诗歌、 散文、 词、 戏曲、 小说等无不涵盖, 且各具时代特色。

 就文学的历史分期来看, 它可以分为先秦文学、 两汉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 隋唐五代文学、 宋代文学、 元代文学、 明代文学、 清代文学及近代文学几个部分。

 各部分精彩纷呈, 各有千秋。

 先秦文学包含着原始社会和夏、 商、 周三代以来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早期)

 的三个阶段。

 远古时期的歌谣和神话是中国文学的源头。

 先秦文学以诗歌、散文等为主要文体。

 诗歌又以《诗经》、《楚辞》 为代表。《诗经》 以风、 雅、 颂、赋、 比、 兴之“六义” 传播影响后世。

 散文以《左传》、《国语》、《战国策》、 和诸子散文等为最佳。

 同时先秦文学也孕育着很多其他文学题材的萌芽。

 其中神话传说和历史散文、 诸子散文中的寓言散文是小说的源头, 辞赋可以追溯到楚辞。《九歌》 中已有戏曲的萌芽。

 中国文学的思想也孕育在先秦、 秦汉时代。

 儒家、道家、 法家、 墨家、 阴阳家、 纵横家、 小说家、 杂家、 农家等“诸子百家”, 流派纷呈, 形成百家争鸣。

 这些思想对中国人的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等影响巨大。

 尤其是儒家、 道家的思想观念对整个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及广大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他们如何生存, 以何种态度来对待人生等, 都取之于对传统观念的取舍。

 尤其是儒、 道两家思想, 被中国读书人所接受, 而且根深蒂固, 不可动摇, 乃至今日。

 各家都有自己的学说主张, 他们著书立说, 大力宣传各自思想, 战国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和发展, 带来了文学上散文的勃兴和繁荣。他们的学说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决定着他们对一切事物的取舍。

 在诗歌创作方面, 战国后期出现了我国第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

 他开创了我国古代爱国

  3主义诗歌的题材, 并创造了新诗体楚辞, 打破了《诗经》 以后寂寞了三百年的诗坛, 出现了奇文郁起, 大放光芒, 揭开我国诗歌崭新的一页。

 在文学理论上, 诸子散文中已出现一些理论观点和美学思想。

 先秦文学是我国文学光辉的起点。

 秦汉文学, 主要以汉代为主。

 秦始皇于公元前 221 年统一中国, 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始, 开创的是历史的崭新的一页, 但因思想钳制严酷, 秦文学却是空白。只有秦统一前吕不韦召集门客编写的《吕氏春秋》 和李斯的散文外, 再无佳作可言。

 汉代文学以散文、 汉赋和乐府民歌为代表。

 代表作家有贾谊、 晁错 、 司马迁等。

 司马迁的《史记》 以“不虚美, 不隐恶” 的“实录” 精神, 记述了我国上自传说中的皇帝, 下至汉武帝时代的三千年间的历史。《史记》 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一部《史记》, 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都很高。

 汉乐府诗以民间创作和叙事诗形式给诗坛带来新鲜血液, 为文人诗歌创作提供可资借鉴的范例和推动力。

 汉乐府民歌, 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 是继《诗经》、“楚辞” 之后,第三个重要发展阶段。

 酝酿了五言诗的产生。

 东汉的文人五言诗, 是在东汉乐府民歌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今存无名氏《古诗十九首》 是东汉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品。

 它以高度的艺术造诣, 开创了我国抒情诗的新风格。

 两汉文学在散文和诗歌上取得的成就为建安文学准备了条件。

 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在玄学这种思辨哲学的影响下形成的。

 但文学走向自觉的时代。

 文人在作品中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 苦闷情感和自我意识。

 主要文学成就是诗歌, 以“三曹” 为代表的建安文学所取得的成绩。

 他们以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创作风格, 被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 或“建安风力”。

 谢灵运是第一个大力写山水诗的人。

 东晋末年有杰出的诗人陶渊明, 他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有成就的诗人。

 他以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和遗世独立的生活态度, 傲然屹立于浑浊的时代, 表现出超凡的人格和诗风。

 鲍照出身寒微, 以愤世嫉俗的态度, 抒发了怀才不遇的苦闷。

 骈文曾经风行一时, 因为只重视形式而忽略了内容的表达, 传世之作只有孔稚珪的《北山移文》、 丘迟的《与陈伯之书》 等。

 小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兴盛起来。

 主要形式是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

 代表作分别是干宝的《搜神记》、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空前繁荣。系统的著作有, 曹丕的《典论· 论文》, 陆机的《文赋》, 挚虞的《文章流别论》,刘勰的《文心雕龙》, 钟嵘的《诗品》 等, 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还出现了文章选集。

 如萧统编的《昭明文选》, 徐陵编的《玉台新咏》。

 文学处在繁盛阶段。

 隋唐五代文学以唐代文学为代表。

 隋代时间短, 文学成就不大。

 五代文学主要新的文学体裁“词” 得到发展, 以香而软为特色的“花间词” 派, 占据整个词坛。“南唐二主” 李璟、 李煜成就较高。

 尤其是李煜后期词哀婉深沉, 抒发了 他痛失故国的悲哀。

 唐代是古代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

 唐诗是我国文学的骄傲。

 流传下来的诗歌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

 涌现的世界级伟大的诗人有李白、 杜甫等。他们的创作是后人创作的范本, 并把中国古代诗歌推到了历史的最高峰。

 唐代文学文体齐备, 诗歌、 散文、 唐传奇、 词、 变文、 话本等共同构成唐代文学的繁荣。“初唐四杰” 首开新路, 突破“宫体” 的内容, 开拓了诗歌新境界, 使诗歌题材由宫廷延伸到塞外。

 有沈佺期、 宋之问在律诗形式上的确立。

 陈子昂痛斥齐梁诗风, 高唱建安风骨, 为唐诗发展开辟了健康之路。

 盛唐诗人以蓬勃热烈的感情,激昂慷慨的诗句, 反映出积极浪漫的盛唐之音。

 李白的积极浪漫主义, 杜甫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 社会和生活底蕴丰富, 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中唐诗歌流派众多, 诗人冷峻的思考现实, 这是诗歌丰收的季节。

 以白

  4居易为代表的新乐府运动, 反映民生疾苦, 与现实紧密相连。

 追求语言的浅显易懂, 为诗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韩孟诗派, 以艺术上追求奇险, 以个人遭遇反映现实。

 李贺是其中坚, 诗歌视野开阔, 风格独特。

 也有隐逸山林, 意绪萧条的刘长卿、 韦应物。

 柳宗元、 刘禹锡则呈现哀怨而又不乏秀丽的特色。

 晚唐社会形势继续走下坡路, 动荡不安, 已近黄昏。

 皮日休、 杜荀鹤等人的小品文反映时代强烈。

 李商隐、 杜牧更是在诗中抒发了迟暮黄昏的感伤情调。

 温庭筠、 韦应物是词的奠基人, 经五代的发展, 到宋代成为文学主流。

  宋代文学以诗歌、 词、 散文和话本小说为主要形式。

 内容与时代息息相关。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诗歌有“西昆体” 风靡一时, 他们以粉饰现实、 歌颂太平为主旋律, 思想空虚。

 但晏姝、 欧阳修的小令已开始摆脱花间词的影响, 表现出清丽的词风。

 范仲淹词较有气魄, 别具一格。

 柳永、 苏轼使词走上革新道路。

 柳永的的贡献在于创造了慢词和与之相适应的铺叙手法, 善用俚俗语。

 苏轼冲破了词为“艳科” 的藩篱, 在内容上用词的形式表现怀古、 感旧、 记游、 说理等。

 形式上革新了词的语言, 不拘音律, 将词变成不再依附于音乐的新诗体。

 尤其在风格上, 他在婉约派外别开豪放词风, 对词的发展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北宋后期,周邦彦注重格律, 以典雅工丽之词为没落王朝点缀升平, 使词又回到脱离现实的道路上。

 南宋民族矛盾激化, 在人民强烈的爱国热情的鼓舞下, 爱国主义文学出现了繁荣的局面。

 涌现出一大批爱国主义词人, 张元干、 张孝祥、 岳飞、 陈与义、曾几、 刘子翚等写出了一批爱国主义诗词。

 女词人李清照前后词风也迥然不同,后期作品抒发家国之痛。

 辛弃疾以词来表现抗金救国的意志, 是这一时期杰出的代表。

 南宋中后期, 格律派词人姜夔等逃避现实, 追求形式技巧, 把词又引入狭窄之途, 宋词的光辉逐渐衰退。

 宋代散文丰富, 名家倍出。

 他们师承韩愈“文道合一” 的主张, 又有新的发展。

 文章主要反映现实, 指陈时弊。

 唐宋八大家中有六家, 欧阳修、 王安石、 三苏、 曾巩散文各具特色, 富于时代精神, 政治倾向浓烈, 且有汪洋恣肆的议论。

 文风平易自然, 流畅婉转。

 对同时代和后世影响很大。另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 写崔莺莺和张君瑞的爱情故事, 情节曲折, 文字生动, 是王实甫《西厢记》 的先导。

  元代思想尊崇佛道, 儒理之学也有提倡, 但地位和影响大不如前。

 文学出现俗雅之变。

 戏曲、 散曲等俗文学受到广大市民的喜爱。

 元代文学主要成就是曲。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

 杂剧是戏曲, 散曲属...

篇四:蒹葭授课讲稿

二中_ 高一语文_ 电子备课 主备:

 授课:

  第 13 周

  2014 年 11 月 24 日

 课题 《诗经》两首之《氓》 课时 两课时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1.把握《诗经》有关文学文化常识; 2.体会诗歌表达的复杂情感; 3.学习《诗经》典型的艺术手法赋比兴。

 重点 难点 上述之 2 为重点;3 为难点。

 教学 策略 诵读、分析、鉴赏 学情 学生虽然学习过其中的诗歌《关雎》《蒹葭》,相比较而言,初高中学习的角度有差别,高中主要以鉴赏为主,要求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内容、情感、表现手法。可以说,本诗都能够很好地实现这些目的,也应该落实这些目标。高一学生在这些地方有待加强,教学过程中应该低起点,抓落实。

 教

  学

  过

  程 步骤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幻灯片 1 4 《诗经》两首之《氓》华夏五千风雅颂关雎一句赋比兴

 引导回忆《关雎》《蒹葭》引出本文 齐备二首诗歌

 幻灯片 2 学习目标1.把握《诗经》有关文学文化常识;2.体会诗歌表达的复杂情感;3.学习《诗经》典型的艺术手法赋比兴。出示学习目标 齐读

 幻灯片 3 名句背诵(1)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周南·桃夭》)(2)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卫风·硕人》)(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王风·黍离》)(4)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卫风·木瓜》)(5)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卫风·淇奥》) 齐读

 幻灯片 4 名句背诵(6)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周南·关雎·序》)(7)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小雅·鹤鸣》)(8)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小雅·车辖》) 齐读

 幻灯片 5 作家作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称《诗》,汉代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它同《书》《礼》《易》《春秋》合称五经。它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500年间的社会生活史。《诗经》从体例上分为风、雅、颂。《颂》有40篇,《雅》有105篇,《风》的数量最多,共160篇,合起来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数,故又称“诗三百”。明确 回顾

 幻灯片 6 文体知识《诗经》“六义”《诗经》“六义”: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风、雅、颂”是根据音乐及诗歌形式、内容、语言的不同而划分的。风,即国风,大都是各地的民歌。雅,多数为公卿贵族所作,一般看作“正声”。颂,即祭祀和颂圣的乐歌。“赋、比、兴”是按表现手法划分的。强调 齐读

  读懂全文读文、译文指导学生读文、译文 边读边翻译

 幻灯片 7 特殊句式1.匪我愆期,子无良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秋以为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士也罔极,二三其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判 断句。“ 匪” 表 判 断。宾 语前 置 句,现代汉语的语 序 是“ 以秋为期”。主谓倒。主谓倒 装 ,“ 二三其 德” 应 讲 作“ 其 德 二三” ,译作“ 他的品行不专一” 。强调主要语句 理解

 幻灯片 8 结构图示展示基本内容 整合 (以上第一课时)

 幻灯片 9 讨论探究问题1.《氓》中女主人公在叙述生活经历时,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来表现人物性格,试作简要分析。【答案】写出了女主人公婚后生活的辛苦和遭受的耻辱。“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婚后表现了女主人公的纯真与热情,以及对爱情的渴望。“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婚前女主人公对比的作用 对比的诗句对比的角度展示问题 小组讨论探究

 幻灯片 10 衬托出男女对爱情的不同态度,从而告诫天下女子不要沉溺于爱“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人生经验“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婚后突出了氓的不专一和粗暴。“氓之蚩蚩” 婚前氓对比的作用 对比的诗句对比的角度

  幻灯片 11 2.《氓》中哪些诗句是比兴句?好处是什么?【答案】“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吁嗟鸠兮,无食桑葚”及“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比兴句。这两处使用比兴手法的好处有:结构上: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一览无余;②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③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比兴起过渡作用。展示问题 小组讨论探究

 幻灯片 12 • 内容上:①比兴句唤起人丰富的联想。“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般认为它们分别比拟女子容颜的润泽和衰老,并相应地推测女子年长色衰是“氓”变心的重要原因。不过,也不妨理解得宽泛些,比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如同女主人公和“氓”之间情意浓密时;“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景象,则如同两人感情枯竭时。②用女子很熟悉的桑树作比,与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从“抱布贸丝”一句来看,她养蚕做丝),富于生活气息,同时还暗示了她的勤劳。

  幻灯片 13 3.《氓》这首诗里,女主人公对“氓”的称呼不断变化,找出这些不断变化的称呼并进行分析。【答案】使用的称呼有“氓”“子”“复关”“尔” “士”等。称呼的变化源于感情的变化。“氓”意为“外来的百姓”,这儿用来指外地男子。女子开始时用叙述语气称男方为“氓”,是因为双方婚姻关系未定,感情疏远。“子”是古代男子的美称,当面称对方为“子”,显得尊重、客气、有礼貌,也透露出女子愿与对方建立关系的欲望。“复关”是借指住在复关的那个人,用地名代人名,流露出热恋中女子的热烈思念之情。展示问题 小组讨论探究

 幻灯片 14 “尔”是第二人称代词,直呼对方,是因为女子已经明白双方婚姻关系已定,感情距离拉近,这样称呼更加亲切。“自我徂尔”中的“尔”则相当于现在的“你”,女主人公直呼“你”,包含着不满和怨恨。“士”也是古代男子的美称,女主人公在遭遇婚姻不幸后,沉思教训,用“士”来称呼其丈夫,合身份,讲究礼节,却包含着嘲讽的意味(“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幻灯片 15 写作特色赋比兴比较鉴赏 分组回答

 幻灯片 16 ①赋,陈述铺叙的意思。《诗经·氓》写女主人公在回忆往事和做出清醒的抉择时,并没有做任何的修饰和渲染,而是直接陈述,也就是用了“赋”的表现手法。②比,是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诗经·氓》中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就使用了这种手法。③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比兴往往结合起来运用。《诗经·氓》中的“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就是“兴”中有“比”。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强诗的韵味和感染力。

  幻灯片 17 第一、二、五章叙述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直至被遗弃的经过。赋的手法被广泛运用。比、兴手法主要在诗的第三、四章。第三章的前四句用桑叶鲜嫩,告诫斑鸠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幻灯片 18 第四章的前两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子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由“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这两章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的想象,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第五章,“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以淇水、隰地有边有岸来反衬自己的苦海无边,写得既质朴又形象,极具乡土气息。

  幻灯片 19 •第四章的前两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子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由“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这两章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的想象,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第五章,“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以淇水、隰地有边有岸来反衬自己的苦海无边,写得既质朴又形象,极具乡土气息。

  幻灯片 20 作业1.市编学案T1272.背诵诗歌。3.熟读《采薇》。

  课后 反思 设想和实际之间明显存在差距:总感觉有重复,思路不清。今后在课堂设计上继续努力。

篇五:蒹葭授课讲稿

《诗经》两首(《静女》《无衣》)讲课稿 【导入语】

 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是无锡市第六高级中学的语文老师李曼泓。今天,我将和大家一起学习《诗经》中的两首诗——《静女》和《无衣》。

 孔子曾说过, “不读诗,无以言。”这里的诗,不是一般地泛指诗歌,而是专指《诗经》。意思是:不懂得《诗经》里面的诗,那你在正式的社交场合就不懂得如何说话。因为在当时的社交场合,尤其是外交场合,人们经常引用《诗经》里的诗句来对答,只有学习《诗经》,才能更好地履行外交使命,更含蓄优雅地表情达意。

 前不久新闻中报道:日本支援湖北的两批物资照片,在微博、朋友圈,受到网民的热议和好评。不仅是因为物资本身,而且因为外包装箱上的汉字标贴——一批上贴的是“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另一批上贴的是“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前两句是佛家偈语——山川在下,异域相隔;风月在上,同天相望。后两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则出自《诗经•秦风》。意思是“谁说没有衣裳?和你穿一样的战裙”。这批物资包装里装的是什么?正是一线医务人员急需的防护服。当我们看到这两句诗的时候,是否比“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更加滚烫,更加鼓舞士气。

 这次日本友人为我们做了个很好的示范:重温经典,阅读《诗经》。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领略《诗经》带给我们的诗意和美好。

 首先,简单梳理一下《诗经》的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称“诗”或“诗三百”,在西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下,汉武帝设五经博士之后,才被称为“经”的。“经”就是“经典”,可以经纶天下的意思。《诗经》收录的内容,是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近 500 年间的诗歌文本,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诗经》所收集的诗,都是可以配乐歌唱的。根据音乐及内容不同,《诗经》分成风、雅、颂三类。其中风主要是一些民间歌谣,也叫“国风”。雅是周王直接统治区的音乐,内容多描写统治阶级的日常生活,常用在宴会歌舞中。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内容大多是歌颂周王朝祖先的“功德”,常在祭祀宗庙时演出。

 “赋比兴”是《诗经》主要的三种表现手法。“赋”:铺陈叙事。

 “比”:比喻。“兴”:起兴,启发;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风、雅、颂” “赋、比、兴”,被统称为《诗经》“六义”,成为《诗经》最具代表性的六个特点。

 一、《邶风·静女》赏析 《诗经》是先民的歌唱,是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作品。可以说,唱是接近先民的最本真最恰当的方式。唱着唱着,恍惚间,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一群鲜活的人。

 【整体感知】

 这里,我为大家选了一段现代歌手于文华演唱的《静女》。大家跟着音乐,初步感受一下:

 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

 (1.50 )

 古人说,“三分诗,七分读”。学习古诗词,读是关键。

 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我们先朗读,再概括。

  2 读诗的时候,注意两点:

 一读准字音,这首诗有通假字比较多,大家要注意; —— 文中通假字:“爱”通“薆”,“见”通“现”,“说”通“悦”,“女”通“汝”,“归”通“馈”,“匪”通“非”。

 二读对节奏——《诗经》所收,绝大部分为四言诗。四言句,几乎可以一律划分为两个二言的音段,故 2+2 是四言诗独有的节奏。这首诗中有两个五言句,五言句可以按意义单位停顿:“俟我/于/城隅”“匪/女之/为美”。

 要求高一点,我们还要能够把握语调,读出诗中表达的情感。(当然,这点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做到。)

 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这是一首写男女青年约会的 爱情 诗。

  这首诗是以 男主人公的 视角写的 。

 静女在男子眼中 的 形象是 怎样的?

 结合注释,我们一起将这首诗的内容梳理一下。

 诗歌分三章,写了 一次约会 :“爱而不见”

 两次馈赠 :“贻我彤管”、“自牧归荑”

  第一章: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 这是写 约会 。谁主动邀约?是“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 ——这里“静女”的“静”,我觉得取马瑞辰的解释更妥当。静女,就是“善女”,也就是 美好的女子的意思。城隅:城墙的一个角落。“俟我于城隅”,在城墙一角等我。——“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是写:

 美丽的姑娘约“我”在城墙 一角 相见。

 “爱而不见”,女孩躲起来一直不出现,急得男子“ 搔首踟蹰”——抓耳挠腮,不停徘徊,很是着急。有美丽女孩相约,男子喜出望外;到了约会地点,却不见女孩踪影,男子有点不知所措。

 第二章: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美丽的女孩把手中的“彤管”送给了我。“彤管”是什么呢?没有人确切知道:有的认为是笔;有的认为是一种乐器;我比较认同的说法是“彤管”和下文的“荑“一样,是一种植物。调皮的姑娘,看到男子急成那样,终于露面了,她把手里的”彤管“作为礼物送给男子。男子接过“彤管”之后,说,这彤管鲜亮美丽,我很喜欢。——表面上男子是在夸“彤管”,实际是夸送他礼物的人。

 第三章: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是说女孩把从野外采回来的荑草赠给心仪的男子,男子觉得这荑草美得出奇。“匪女之所美,美人之贻”,这两句是说,并不是这支草本身有什么美,而是因为它是美人送的,所以,也就觉得它愈加美丽了。

 男子直言胸臆,表明:因为自己爱美女,进而爱美女赠送的荑草。人们常说“礼轻情义重”,看来,这美人所赠的草,在男子看来,不是草,就是姑娘的一颗赤诚之心。

 《静女》是邶风中的一首爱情诗。

 通过内容的梳理,我们感受到了诗中主人公对爱情的追求。这首诗是如何表达的热烈而纯朴的恋情的呢?通过讨论两个问题,我们进一步体会一下。

 【重点讨论】

 (1 )诗中“静女”见男子来了,却故意找个地方把自己藏起来,男子禁不住“搔首踟蹰”,这反映双方什么性格和心理? 开头用“静女其姝”写那女子,表示了男子对女子的赞美,同时也流露了一种十分倾慕的感情。同下面“俟我于城隅”一句,就生动地写出了那个男子在赴约时的那种欢欣、愉悦、还有点小小得意的心情。但紧接下面却突然一转,写男子依约而至,到了会面地点,却不见那女子。“爱而不见”,这句是写那女子见男子来了,却故意找个地方藏起来不出现。

 女子

  3 为什么要躲 藏 起来呢?

 是的,这个女子很调皮,就是想试探一下这男子。看看男子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他是否在乎自己。——这可以说是女孩子们普遍有的一种很微妙的心理。如果男子表现得满不在乎,那说明自己在对方心中没什么分量,结果可能就一拍两散了。诗中这位男子的表现看来没有让女子失望,“搔首踟蹰”——用手挠头,徘徊不定。这个 细节,表现出男子的内心很不安,很着急,写出了男子对女子恋慕的深情。

 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极有情趣的画面:暗处,姑娘正偷偷地捂着嘴笑;明处,小伙子挠头等得好焦急。对比鲜明,通过互相衬托,体现出二人迥异的性格, 姑娘机灵刁钻,活泼可人;小伙直率憨厚、诚实多情。这对有情人,是否让我们想起了《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和黄蓉呢? (2 )

 诗中男子对女子 所赠的两件礼物大加赞美,你怎么看? 表达了男 子 怎样的情感? 古代有男女互赠礼物以定情的习俗。

 社会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说, 将植物作为定情物源于原始巫术。原始人认为某些植物可以增强自己的魅力,触发爱情。初生的柔草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含有爱情将更加发展的象征意义。诗中女子将彤管和荑草作为信物送给男子,想来也有这样的用意吧。

 男子对女子所赠的两件礼物大加赞美,这是 借物咏人,因人赞物。“说泽女美”这句话,语带 双关,既指彤管鲜亮美丽,又指赠送彤管的女子美丽可爱。同样,下文的“洵美且异”,也是一语双关,表面上是说荑草,实际上说的是女子美得出奇。“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男子直抒胸臆,很实在地说自己喜欢的不是草,而是送荑草的女子。可见,男子对女子的一片深情。

 ( 双关,指利用词语同音或多义等条件,有意使一个语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同时兼有两种意思,表面上说的是甲义,实际上说的是乙义,即言在此而意在彼。

 )

 【《静女》小结】让我们小结一下:

 这首诗歌短小、精悍,风格朴实。仅有三章十二句,仅用 50 个字,就成功塑造男女主人公两个鲜活的人物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一对有情人约会时的有趣场面。

 下面我们学习《诗经》中另外一首诗——《秦风·无衣》。

 如果说《邶风·静女》是一曲恋歌;那么《秦风·无衣》则是一首战歌。电视连续剧《大秦帝国》中有一首主题曲,歌词用的就是《无衣》这首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听歌曲,看视频,你们感觉到这是一群什么样的人?(1 分 22 秒)

 这是一群在国难当头之际,挺身而出的英雄。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无衣》的创作背景。

 【背景】公元前 771 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王朝地域大半沦落,周平王举室东迁。秦地人民纷纷响应秦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是秦地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歌谣。

 【朗读】

 朗读诗歌,要求 :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对语调,读出感情。

 【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

 通假字:“泽”通“襗”,内衣。

 参照课文注解,请同学们将这首诗翻译成现代文。并且分别用四个字,概括每章的内容。

 第一章:

 谁说没 有衣裳?和你穿一样的 战袍 。君王要起兵,修整好戈和矛,和你同

  4 仇敌忾!

 —— 统一思想 “岂曰无衣”首句运用反问,语气强烈,暗示军情紧急,时不我待。“与子同袍”,有困难我们一起克服。“王于兴师”,君王要起兵,大家就急忙修理好戈矛。“与子同仇”,大家认识到,仇敌是共同的,必须一起抗击共同的敌人。——第一章写大家统一思想,准备上战场。

 第二章: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穿一样内衣。君王要起兵,修整好矛和戟,和你共同作准备!

 ——统一行动

 “与子同泽” ,泽,通假字,内衣,相当于现在的汗衫。

 袍和泽都是衣服。这里形成了一个典故—— 袍泽

 袍泽,成了 “战友”的代名称。

 袍泽之谊——战友情谊 同袍同泽——原比喻共事的关系的军人。现在也指有交情的友人。

 “与子偕作”,大家一起行动起来。——写统一行动 第三章: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穿一样的战裙。君王要起兵,修整好铠甲和兵器,和你共同上前线!

 ——同赴战场

 “与子偕行”团结对敌,共同奔赴战场。——出发,一同奔赴战场。

 这首诗的三章内容大致相同。比较一下在形式上有什么异同?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这首诗的三章,相同处是每章字数相等, 句式相同,内容相近 ; 每一章的第一句用的都是反问句。

 不同处是 每一章只有第二句的第四字,第四句的三、四个字,第五句的三、四个字不同。

 这是采用了 重章叠句的形式。

 【 重章叠句 】

 类似于现在流行 歌曲的 的 a 段 段 b 段一样。a 段和 b 段的文词大体上是一样的,只是个别字句略有调整。

 每一章的句数、字数相等,但并非无意义的重复,而是层层递进,将战斗激情逐步推向高潮。

 第一章结句“与子同仇”,说的是我们有共同的敌人,这是情绪方面的。第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第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行是往的意思,表明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

 “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语意递进,突出了秦地人民团结一心,全力对外,保家卫国的豪迈情怀。

 【小结】《无衣》是一首赋体诗,在重章叠句的铺陈复唱中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歌颂了一种慷慨雄壮、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

 《无衣》 诗中 , 秦地人民面 临 一场保家卫国的战争; 而 当下 我们 面对的,是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抗击疫情,早已不是一座城的战斗,而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战斗。当我们看到日本友人支援的物资包装上贴着“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这两句诗的时候,我想,我们不只是感受到了外国友人的捐赠情义,更是唤起了我们齐心协力、共抗疫情决心。这两句诗很好地起到了鼓劲提气的作用。可见,孔子说“不读诗,无以言”,此言不虚。

 【全文总结】

 最后,我想和同学们分享著名文学家金克木先生在《书读完了》中的一段话:“只就书籍而言,总有些书是绝大部分书的基础,离开了这些书,其他书就无所依附,因为书籍和文化一样,总是累积起来的。” 我想那些不依附于其他,而被其他所依附的书,就应当是我们的必读书。《诗经》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本。

  5 好,今天的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课堂练习】

 给同学们准备了课堂练习,我们当堂检测一下,看看听课效率如何?

  布置课外作业:背诵《静女》《无衣》,完成理解性默写。

篇六:蒹葭授课讲稿

设计----八下 Units1-2 复习课 一、复习目标:

 1.语言知识目标:

 掌握本部分的词汇。

 2.掌握五个考点

  3.能力目标:通过考点梳理和语法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情感目标:学会表达如何保护健康,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动词不定式、反身代词和短语动词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让学生把如何保持身体健康口语化表达转化为描述性的语言,完成笔头输出。

 三、Teaching steps Step I. Leading-in Get students to look at the picture and then answer the question. What’s the matter? I have a …. Step II Revision 1. Show revision goals on the big screen

 2. Let a student read aloud and make students understand what we’ll review in this class. Step III. Revise testing points 1. Get students to translate the sentences into English. 2. Have students sum up the expressions

 3. Practice 4. Check the answers.

 Step IV. Grammar revision 1. Get students to analyze the sentences

 2. Summary the usages. 3. Practice 4. Check the answers. Step V. Writing 1. Talk about the topic about the health and first aid 2. The teacher gives examples to let students make sentences with them. (1)Smoking is bad for human beings’ health. (2)We should do more exercise to stay healthy. (3)All of us want to be healthy. (4)It’s very important for us to keep healthy. (5)First, you should keep taking exercises every day. (6)A lot of vegetables help you to keep in good health. (7)I hope everyone can keep in good health 3. Give students a few minutes to write a composition. 4. Move around the classroom and help students out. 5. Share the composition in groups. 6. The teacher solves the problems. Step VI Summary

  Get students to sum up what hey have learned. Step VII Blackboard design 八下 Units1-2 All of us want to be healthy.

  It’s very important for us to keep healthy. First, you should keep taking exercises every day. A lot of vegetables help you to keep in good health. I hope everyone can keep in good health

 学情分析--- 复习课八下 Units1-2 本节课为八年级 Units1-2 的一节复习课。学生能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已经进行预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设计不同的复习任务,进行巩固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帮助学生巩固复习效果。

 效果分析— 复习课八下 Units1-2 课堂目标 1、目标定位准确: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授课班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相适应;目标关注了学生差异。

 2、目标告知清楚:学习前对学生将目标告知清楚,表述明确具体,有针对性。让学生真正明确本节课具体要求和学什么、怎么学、达到什么目标。

 教学设计 1、复习目标明确、具体,符合课程标准要求、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适切、有针对性,教学内容的取舍与呈现合理。

 2、教学设计合理,教学策略和方法选择恰当;教学任务要求符合学生实际,具有可操作性。

 教师素养 1、教态自然大方,态度温和,师生交流顺畅,上课规范,应变自如;课堂驾驭能力较强,学生课堂秩序活而不乱 教学过程 1、师生双方能够合理运用信息化教学设备开展教学活动,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融合运行、和谐自然,能够凸显信息技术的优势。

 2、反映教师在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上的探索,所采用教学方法、数字

 教育资源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堂组织匹配协调,有效促进了重难点突破。

 3、教学流程清晰、容量适当、环节高效;能够灵活、恰当地实施教学;对学生的表现和生成问题反馈及时,评价恰当;知识拓展合理。

 教学效果 1、教师能完成既定复习目标,展示了个性化的教学特色,有效促进学生发展,高效地帮助学生掌握了重点难点。

 2、关注学生认知水平和个体差异,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生能在学习活动中获得良好的体验和感悟,达成三维目标。

 教材分析---- 八下 Units1-2 复习课

 一、对教材内容的分析 1、体系结构、地位作用 八下 Units1-2 的核心话题是 Health and first aid 和 Volunteering and charity.通过复习,学生应能流利地运用所学词汇和句型表达建议。通过训练与归纳,让学生们逐步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教学思想方法 本部分采用任务型教学法。着重体现以学生为本,注重学习策略和培养。让学生通过实践、参与、探究和合作等方式感悟、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和能力。

 二、对教学重难点和关键的分析--确定的依据 本部分的重点是反身代词、动词不定式和动词短语的正确运用。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考点梳理,最后学生完成笔头输出。

  评测练习--- 复习课八下 Units1-2 保持健康的体魄,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假如你是李明,你们学校将开展以“How to Keep Healthy”为话题的主题演。请你从健康饮食、体育锻炼和好的生活习惯等方面写一篇演讲稿。

 内容包括:1.简述养成良好运动的习惯的必要以及你的运动习惯;

 2.你的收获或者感受。

 要求:

 1.

 词数 100 词左右。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反思---- 八下 Unit s1- -2 2 复习课

 一、成功之处 本节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再加多媒体辅助课件,学生更感兴趣,学习热情高涨。授课过程中采用任务型教学,充分利用师友合作学习,为他们提供了展示的机会,顺利了完成教学任务。

 二、不足之处 老师的心理素质还需提高。我觉得要上好一堂课不是想像得那么容易,所以,课前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向课堂要效率。课件设计上技术还需提高,使多媒体课件发挥出更大的教学辅助作用。

 课标分析— 八下 Units1-2 5。

  语 言 知 识

  词

 汇

  用 正确运用 Units1-2 的词汇 句型

 握 掌握 5 个考点

 语法

 正确运用:

 ( (1 )

 should/shouldn ’t 表建议 ( (2 )反身代词 ( (3 )动词不定式作主语、表语、宾语、状语、宾语。

 ( (4 )情态动词 could 表建议

 ( (5 )动词短语

  功能

 能够表达中小学生的健康问题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话题

 Health and first aid 情感态 度 通过 复习与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学习策略 能根据复习内容,进行考点梳理,通过训练、归纳总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文化意识 1. 解 通过本部分的复习,了解 health and first aid. 2. 能用适当的书面表达方式表示如何保持健康。

篇七:蒹葭授课讲稿

》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理解《氓》的内容及掌握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3、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读懂浅易文言诗作的能力。

 2、熟练诵读课文、背诵课文。

 德育目标:1、同情《氓》的女主人公不幸的爱情遭遇。

  2、借鉴女主人公的经历,感悟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重点是体会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过程,掌握赋比兴表现手法的作用。

 【教学难点】

 难点是感悟正确的爱情婚姻观,树立正确的情感意识。

 【教学方法】诵读法、指导点拨法 【教学工具】UCLASS 系统、PPT 等。

 【学生活动的设计】

 1.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四言诗的节奏 2.话剧形式表演,课堂探讨、展示 【课时】

  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野百合也有春天》的音乐视频 导语:《野百合也有春天》的歌中唱到“爱你想你愿你念你|深情永不变| 难道你不曾回头想想昨日的誓言”,缠绵悱恻,令人动容。我们曾在“关关雎鸠”声中感受到痴情男子的热烈,也曾在苍苍蒹葭旁边见到过伊人的美丽。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它在文学作品中散发着迷人的芬芳。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诗经》一起聆听一个卫国女子的爱情心声。

 二、重温《诗经》的知识 三、出示目标,学生读出目标内容。

 四、整体感知

  学生分章节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首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恋爱(1、2 章)

  婚变(3、4、5 章)

  决绝(6 章)

 2、女主人公经历了怎样的情感变化? 欢喜

 怨恨

  清醒

 五、研读欣赏 (一)恋爱阶段 1、恋爱阶段,男女双方各有什么表现?速读课文,勾划各自的表现。2 名同学到前面操作,标出男子氓和女子的表现,并复述他们的行为。

 2、找出最能表现女主人公在恋爱阶段心理变化的句子诵读体会,教师给予诵读指导后再齐读。

 3、学生表演改编的恋爱阶段的话剧。(剧本附在后面)

 4、这部分是姑娘追忆恋爱经过,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作用是什么? 赋,作用是铺陈其事,叙事详细全面。

 (二)婚变阶段 1、[提问] 姑娘带着对幸福的憧憬嫁给了氓,婚后的生活幸福吗? [明确]

 (不幸福)

 [提问] 哪一个字集中体现了? [明确]

 (怨)

 2、快速阅读 3、4、5 章思考:在婚姻生活中,女子为什么会充满怨恨呢? 学生到前面标出课文中表现女子怨恨的情感的句子。

 3、第五章是女子内心情感的直接表达,6 个“矣”充分表现了女子的怨情。指导诵读,学生诵读体会,2 名同学单独读。明确这一章的表现手法:赋。

 [提问] 4、女子婚后是勤劳专一的,但是氓不仅不珍惜反而变心。在女子看来丈夫变心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年老色衰)

  课文是怎么交代的?(2、3 章写桑树叶的变化)

 5、[提问] 课文写桑树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暗示了什么?

 [明确]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用鲜嫩的桑叶比喻女子青春艳丽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用枯黄衰败的桑叶比喻女子衰老的容颜 同时桑叶的变化也比喻二人婚后的生活情感变化。

 [提问]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 比兴,比兴手法是以自然现象来写女子的生活变化,能激发读者的想象,使内涵丰富。

 6 、[提问]

 女主人公在失败的婚姻中总结出了什么经验? [明确]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女子

 以自己的血泪经验告诫所有的女性不要沉迷于爱情。

 (三)决绝阶段 女主人公面对如此不堪的婚姻,她做出了怎样的选择?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她决定从感情的漩涡中勇敢走出来,重新找回自己,表现得果断而刚烈。这个句子用两个语气词和一个感叹号来表达自己的清醒,读时语气要重、声音要高而短促。

 齐读体会

 总结:《氓》通过写女主人公的不幸婚姻,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而又刚烈的妇女形象。

 六 、讨论 我们从女主人公不幸的婚姻中得到哪些启示?

 学生讨论回答

 七、拓展迁移 阅读舒婷的诗《致橡树》,领略其中的女性形象,感悟正确的爱情婚姻观。

 播放《致橡树》的背景视频,教师朗诵,学生感悟。

 出示《致橡树》原文,学生阅读讨论写下自己的感悟,然后展示自己的感悟。教师总结:《致橡树》描写了一个在爱情中个性独立、自爱自强的女性形象。在婚姻爱情中互相依靠,互相扶持,才是真正的爱情。

 结束语:当我们轻轻合上《氓》诗章时,内心久久无法平静。两千五百前悲恻动人的歌声还

 在启迪着我们要 珍视自己的情感,做一个懂爱善爱的人。

  八、作业 板书设计

 氓

 恋爱

 热情、幸福

  婚变

 怨恨、沉痛

  决绝

 清醒、刚烈

 附小话剧剧本

 男【拿着丝帕,上】

  这是我用布还来的丝帕。这匀称的刺绣、素雅的颜色,她一定会喜欢。

 女【高兴】

 你来啦? 男【微笑】

  嗯,我来了。这丝帕送给你。

 女【打开丝帕欣赏】

 好美的丝帕,我喜欢。

 男

 你确定?【高兴】你……你嫁给我好吗?我想永远和你在一起。

 女

 不是我不答应,你没有媒人来提亲,我爹娘怎么会把我嫁给你? 男【生气】你确定不嫁?那我们分手吧。

 女

 请不要生气嘛。秋天,秋天好不好? 男【高兴】

 真的?我立马回家准备。【下】

 女【登上矮墙眺望,很是伤心,抹眼泪。脚下小碎步,手搭在眼上远望,忽然挥动胳膊,一下子很开心】

 旁白:秋天是个美好的季节,有成群的鸟儿振翅高飞;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有成熟的 粮食堆满仓;秋天是个值得期待的季节,有情的人儿将要成眷属。

篇八:蒹葭授课讲稿

, 伊人。无数次地寻觅之后, 是否会有无数个遗憾?遗憾, 总是在你离去时浮出水面, 而相思, 却永久地沉在了水底······赤足的女子, 深秋的寒气可曾侵蚀到你娇嫩的肌肤?踏过河岸, 你看到了什么 ?村庄、 炊烟, 还是阡陌······只有白雾, 蒹葭的背后还是蒹葭。你看见了露珠, 那些叶片上晶莹的眼泪,随风吹落, 任风激扬。我读到了你寂寞中的美丽,读到了你暗生的白发,你的悲伤, 你的喜悦。浅浅淡淡, 真真切切。在水一方的, 不是缘,是梦······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蒹qī

 qī葭伊 人xī溯洄萋 萋晞湄跻坻涘沚jiān

 jiāyī rénsù

 huíméijīchísìzhǐ

 •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遡洄从之, 道阻且长。

 遡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 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 在水之湄。遡洄从之, 道阻且跻。

 遡游从之, 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 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 在水之涘。遡洄从之, 道阻且右。

 遡游从之, 宛在水中沚。

 为什么我们能够把它读得这么美呢?思考和和2、 叠词1、 韵脚3、 诗人用了不同的字眼, 对景物的形态和变化, 反复进行了描绘(赋)不同形态 不同时间 不同地点 路途艰难 伊人所在地苍苍为霜一方凄凄未睎之湄采采未已之涘无结果苍、 霜、 方、 长、 央萋、 晞、 湄、 跻、 坻采、 已、 涘、 右、 沚苍苍、 萋萋、 采采还有“所谓伊人······”、 “溯洄从之······”、 “溯游从之······”且长且跻且右重章叠句, 反复吟唱, 是《诗经》 的特点。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音乐美音乐美建筑美建筑美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 “蒹葭萋萋, 白露未晞” 、 “蒹葭采采, 白露未已”A、 诗中哪几句是写景?B、 这里的景物描写运用了《诗经》 中哪种表现手法?运用的是起兴手法, “兴” 是《诗经》 中比较独特的手法, 多为环境描写, 渲染气氛, 烘托情感。

 诗源情这首诗抒发了 诗人什么情感? 大家是怎么体会到这种情感的?(1)

 思念向往。

 通过诗人的上下求索(2)(提示:

 诗人追寻伊人的道路一帆风顺吗? )执著、 坚贞不渝。(3)(提示:

 诗人寻觅伊人寻觅了多长时间? 他寻到了 没有? )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失望。

 1、 “爱情说” :

 近代学者余冠英认为“这篇似是情诗,男或女词。

 ” 翻译家许渊冲就将这首诗译成a love song,伊人是the lover。2、 “明志说” :

 “伊人” 象征高洁品质, 代表自己对美好高洁品质的追求。3、 “讽刺说” :

 汉代《毛诗序》 中说“《蒹葭》 刺襄公也, 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

 ” 意思是说这首诗是讽刺秦襄公的, 因为他不遵守周礼, 因此将招来亡国之祸。(东汉郑玄《诗笺》 :

 “秦处周之旧土, 其人被周之德教日久矣, 今襄公新为诸侯, 未习周之礼法, 故国人未服焉。

 ” 所谓“伊人” 是“知周礼之贤人, 乃在大水之一边,假喻以言远” 。

 )4、 “求贤说” :

 清代学者姚际恒认为 “伊人” 是春秋时代一位隐居水边的贤人, 该诗表达了君主求贤招隐之意。5、 “人生哲理说” :

 涵盖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

 情人难得、 知音难觅的怅惘, 仕途坎坷、 功业未遂的忧思, 理想幻灭、 前途渺茫的失望。

 《蒹葭》 的这种主题的多 义性恰恰又一次体现了 诗歌含蓄朦胧的特点, 而这种含蓄朦胧正是全诗着力营造的意境美。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那就是“企慕思见” 之情、 “执着追求” 之意、“坚贞 不渝” 之志是不变的。

 •秋风轻轻吹拂, 芦苇飘摇着柔柔的腰肢。

 爱恋的心如霜如露, 似梦似幻——我到哪里去追寻你呢, 我的爱人? 你总是若即若离, 日 暮时分飘飘然泊在我的心湖上。河水清清, 碧波荡漾, 我仿佛看到了 你在临水梳妆。

 解挽柔长的秀发垂落水里, 河面波纹里流动着你娇羞的面庞。我痴痴地远望着你, 渴望相伴你身旁。

 你和我只有这一水的距离吗? 我沿着堤岸寻你, 踏过泥泞沼泽涉过碧荷池塘, 却总是找不到你的方向。芦苇抽穗, 芦花飞扬, 冰冷的河水, 无情地流淌, 让心儿荡起双浆, 寻遍每一寸岸, 寻遍每一处沙汀, 只见白鹭向天飞, 不知伊人在何方。白 露结霜, 浓雾迷茫。

 思念的泪光里, 总有你深情的凝望。

 是幻觉吗? 你是一朵清莲, 在我的心湖里悄然绽放。

 我只能隔岸望着你——我梦中的新娘。

推荐访问:蒹葭授课讲稿 讲稿 授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