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的政策失真现象10篇

时间:2022-09-25 12:15:04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素质教育的政策失真现象10篇素质教育的政策失真现象 《教学与管理》2015年3月20日*该文为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个性化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研究&rdqu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素质教育的政策失真现象10篇,供大家参考。

素质教育的政策失真现象10篇

篇一:素质教育的政策失真现象

学与管理》2015 年 3 月 20 日* 该文为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 “个性化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研究” (2013SJDFDY131)

 的部分研究成果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 社会对能够符合其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需求日益加大。因此, 贯彻素质教育政策,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变得尤为紧迫。但现实却是, 我国素质教育在执行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偏离政策目标的失真现象。本文从当前素质教育执行的现状出发, 分析素质教育执行失真的主要表现, 从而提出相应的矫正对策, 以期能够真正将素质教育政策落实到位。素质教育 政策执行 失真 对策摘要关键词一、 教育政策失真的概念教育政策失真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教育政策失真是指在政策执行中出现的偏离政策目标、 与政策内容不符以及违背政策精神的所有现象。例如, 在教育政策执行前方案失真, 执行中方式、 行为、 目标失真, 执行后评估失真等。狭义的教育政策失真是指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偏离政策目标和与政策内容不相符的现象[1]。本文所要研究的是在素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类失真现象,而不包括政策执行前和执行后的失真现象。二、 素质教育执行失真的主要表现1.完全照搬式的政策执行方式我国的一些地方政府、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在素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往往不能结合地方教育实际情况, 将党和国家制定的素质教育政策完全照搬到地方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党和国家制定的政策往往是针对整个国家而言制定的高等级的宏观政策, 只能制定总体目标和原则, 因此, 地方政府或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政策贯彻实施之初就应根据地方实际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办法。但实际情况却是, 我国部分地方政府、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教育工作者为避免出错或受地区环境限制照抄照搬政策, 从而造成政策无法有效落实, 缺乏与地方实际相结合的可操作性。2.象征式的政策执行方式象征式的政策执行方式通常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 部分地方政府、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教育工作者虽然能够根据党和国家的素质教育政策制定出相应的地方政策法规、 实施措施等, 但却没有切实有效的执行, 政策、 规定全部成为了摆设。例如, 虽然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 制定了具体的基础教育减负措施, 以期切实减轻中小学的课业负担[2]。但在实际学校教育教学中,为了能够提高所谓的升学率, 学校和教师往往会给学生布置远远超出规定的作业量, 而上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并没有行使监督管理的职责,使得政策执行很难取得实质性效果。二是, 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政策实施过程中空喊口号, 而无实际行动。地方政府或学校在执行政策时,无法摆脱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作风, 仅仅将政策视为文件上的文字, 而没有将政策转化成实际措施加以实施。3.截留式的政策执行方式截留式的政策执行方式是指地方政府或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于党和国家制定的素质教育政策采取截留的执行方式, 具体表现为不向下级组织或政策实施对象传达和部署政策或措施。这种截留的执行方式会带来十分恶劣的影响, 不仅使得下级组织和政策实施对象无法及时了解教育政策, 而且会从根本上动摇党和国家的权威性, 从而无法贯彻落实政策。4.选择式的政策执行方式地方政府或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为了地方利益,往往会对国家政策进行有选择的执行, 这会破坏我国素质教育政策的整体性和最终执行效果。素质教育政策要求要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包括德、我国素质教育政策执行中的失真现象及矫正对策*周 鼎(徐州工程学院学生处, 江苏徐州, 221000)17··

 智、 体、 美多方面。但学校、 教育工作者为了政绩, 一味追求升学率,选择着重发展学生的智力水平, 即考试成绩, 从而造成学生发展不全面, 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为改善地方办学条件、 减轻财政负担, 国家鼓励地方发展社会力量办学, 地方政府、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为了经济利益, 枉顾社会力量办学的相关政策, 通过将乱收费合法化、 索取高额学费等手段, 获取经济利益。5.对策式的政策执行方式地方政府、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贯彻实施素质教育政策过程中, 为了地方利益, 往往会出台一些与党和国家相悖的政策,以抵消国家政策的影响。这样最终会导致政策的目标无法达成, 并且会破坏国家制定政策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例如, 部分中小学校为了升学率和对教师工作进行考核, 往往制定两种教学课时计划。一种是为了应对上级部门的各项检查,这类计划会严格按照国家的规定来制定;另一种是减少技能课程而加大语数外的课时量, 供教师日常教学过程中执行, 这根本无益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三、 素质教育政策执行失真的矫正对策1.提高政策执行者的素质对素质教育政策执行效果产生最直接影响的群体就是政策执行人员, 因此, 我们要根据政策执行人员的素质和对其专业执行能力的要求, 通过各种手段和形式, 不断开展教育培训, 提高其执行能力, 以满足素质教育政策执行的需要。(1)

 提高政策执行者的政治思想素质政治思想素质是政策执行者最为重要的思想堡垒, 如果没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 就无法坚持政策执行的基本原则, 地方政府、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就很有可能会为了自身的利益, 大搞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的选择式政策执行方式。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领导要通过培训和学习,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不能为了一时的政绩而追求应试教育的短期效果, 而要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3]。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更要提高政治思想素质, 明确自身所肩负的社会教育责任, 认识到只有真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保证学生全面发展, 才能真正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2)

 不断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作为最基层的素质教育政策执行者, 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自身就要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而在现阶段, 许多教师依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足, 所以, 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通过开展各类培训教育提高教师的知识和能力水平。(3)

 提高政策执行者的执行和管理水平在我国素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 虽然政策执行者会严格按照政策的规定执行, 但仍会出现执行失真的情况, 究其原因是政策执行者的执行能力和管理水平不高。一方面, 政策执行者知识理论有限,不能正确把握政策精神, 不能充分利用政策资源, 就很难保证执行效果。另一方面, 如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领导管理水平不够高, 在调动地方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方面缺乏经验, 不能将各方资源有效利用, 从而影响贯彻和执行素质教育政策的效果。2.不断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增强对政策的认同感一方面, 通过对素质教育政策的宣传, 政策执行者可以更好解读和把握政策精神, 明确政策执行目标, 避免对内容领会偏差的情况出现, 从而减少政策执行失真的可能性。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既可以提高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认识到搞好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也可以让家长和学生充分认识到素质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反过来会更加配合素质教育政策执行工作。因此, 素质教育政策执行是需要整个教育界各方面力量共同协调、 配合完成的。另一方面, 国家或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或学校的素质教育政策执行情况进行及时的宣传, 给予适当的通报表扬或批评。以此形成正确舆论导向, 便于大家学习先进经验和吸取教训, 最大限度地激发政策执行的积极性和责任感。3.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政策和评价体系预防素质教育政策执行失真, 首先就要保证政策本身要制定得科学合理, 这是杜绝政策执行失真的根本措施。(1)

 明确素质教育培养目标虽然很多地方政府在素质教育政策执行中, 都会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关注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但往往目标规定不够细致。各地方政府、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根据各自发展情况, 按照各年龄段具体制定素质教育培养目标, 以便于教育工作者在政策执行中, 能够有具体的量化目标遵循。(2)

 结合地方客观现实制定素质教育政策我国幅员辽阔, 地域间差异较大, 尤其是各地间的社会经济发展也不平衡, 因此, 在素质教育政周 鼎:

 我国素质教育政策执行中的失真现象及矫正对策18··

 策执行过程中, 不能够一概而论, 搞 “一刀切” , 而是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地方经济、教育教学发展状况、 政策执行目标群体等情况, 为各地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执行目标和标准, 以确保各地方能够顺利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政策。(3)

 改善教育评价体系一方面, 改革考试评价制度。考试评价不仅包括文化考试, 也要包括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测试, 做到对学生进行全面、 科学的评价。另一方面, 改革教师资格制度和职称评价制度。我国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从今年开始已经在各省实施, 改革后的考试内容有所增加, 难度加大, 无论是师范生还是非师范生都要参加考试, 这样不仅能保证保证教师队伍的基本素质, 也能激发教师主动提高自身能力的积极性, 从而保证素质教育政策有效执行[4]。4.加强监督力度, 确保政策执行到位目前, 我国素质教育政策执行失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执行不力, 而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加强监督力度, 确保政策执行到位, 避免政策执行失真。(1)

 保证素质教育政策执行监督机构的独立性采用各种切实可行的措施来改革现行的监督机制, 改变由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领导兼任教育监督机构主要领导的现状,使得监督机构的人员、工资、 财政支出、 管理等能够独立于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 才能从根本上建立一个独立的、 不受外界干扰影响的监督机制, 从而有效的监督保障素质教育政策的实施。(2)

 全程监督政策执行过程对素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进行全程监督, 改变以往只重视政策执行结果的现状, 将政策执行前目标制定、 执行中整个过程、 执行后的结果评价纳入到整个监督体系中,便于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及时、有效地进行监督以及调控。(3)

 确保监督主体多元化政策执行的监督机构不仅是下级对上级的监督, 也包括下级对上级以及平级之间的监督, 因此,要加强不同政策执行部门间的信息沟通和互相监督体制。同时要将各类信息通过各种媒介向社会公众公开, 便于社会大众进行有效的外部监督。5.建立责任追究机制, 加强法治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不断加强和完善监督机制, 但依然还是存在监督不力的问题, 因此, 当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时,就要适当加强惩罚力度,启用责任追究机制, 有效遏制政策执行失真问题。(1)

 规范素质教育执行的相关法律法规我国是民主法治的社会主义国家, 一切必须以法律作为唯一标准。要想保障素质教育政策的有效执行, 就要以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为制度保障。一方面, 通过法律法规对政策执行过程、 责任作出明确的规定, 以便能够在出现违规违法现象时及时进行监督和处理。另一方面, 法律的强制性与权威性对违法者有一定的震慑作用, 可以有效预防和遏制违法行为的发生, 使得政策执行者能够严格按照要求贯彻执行。(2)

 确立素质教育政策执行的结果评估标准国家和地方政府通过对政策执行评估的科学研究, 不断加强政策执行评估机制的建设, 以便能够建立起一个科学、 合理的评估机制, 为政策执行者提供明确的执行评价标准, 这样才能在出现政策执行失真时及时明确责任,找出执行失真原因, 避免评估停留在单纯定性阶段。除了在政策执行部门建立评估机制外,还可以成立专门的评估机构, 从而保证评估结果的独立性和专业性。(3)

 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建立责任追究机制, 明确在素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政策执行者所要承担的责任。如政策执行者由于工作失误造成执行失真, 就要依据相关法律制度对其进行纪律处罚; 对于有意造成素质教育政策执行失真的行为, 还要对执行人员追究其经济和法律责任, 进行严厉的法律制裁, 保证对政策执行监督的权威性,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素质教育政策能够得到贯彻和落实。总之, 进入 21 世纪以来,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我们必须对我国教育教学进行改革,切实有效地贯彻实施素质教育政策, 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参考文献[1] 茹阳.试论我国教育政策执行中的失真及其矫正对策[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08 (2)

 .[2] 陈学军, 邬志辉.教育政策执行:

 问题、 成因及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 2004 (9)

 .[3] 李江源.教育政策失真的因素分板[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1 (11)

 .[4] 袁振国.教育政策学[M].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8.

  [作者:

 周鼎 (1974-)

 , 男, 江苏南通人, 徐州工程学院学生处助理研究员, 硕士。]【责任编辑 杨 子】周 鼎:

 我国素质教育政策执行中的失真现象及矫正对策19··

 我国素质教育政策执行中的失真现象及矫正对策我国素质教育政策执行中的失真现象及矫正对策作者:周鼎作者单位:徐州工程学院学生处,江苏徐州,221000刊名:教学与管理(理论版)英文刊名:Teaching & Adimistration年,卷(期):

 引用本文格式:周鼎 我国素质教育政策执行中的失真现象及矫正对策[期刊论文]-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5(3)2015(3)

篇二:素质教育的政策失真现象

素质教育的政策导向

 作者康宁

 文章来源转载

 点击数416

 更新时间9/24/2005

 素质教育作为我国 80 年代中期产生的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一个概念到它被教育界和社会各界人士广为接受并在基础教育领域里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教育思想大讨论和教育综合大改革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注柳斌《以邓小平教育理论为指导扎扎实实推进素质教育》 1998 年 7 月 15 日《光明日报》第 3版。

  。尽管对素质教育概念本身还存有一些不同看法但所有参与和关注这一改革的人士对素质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目的对改革的客观必要性和迫切性都是有共识的。可以说这场涉及素质教育的讨论和改革是有群众基础和实践基础的其主体是健康并不断向期望的改革方向深化的。在这场素质教育讨论与实践中教育政策发挥了重要的指导性作用。本文试从这一政策作用过程入手分析教育政策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担当的角色、作用机制以及可以重新审视调整的现象。

  一、素质教育的发展阶段与政策导向的历史性结合

  政策是国家、政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和任务而规定的行动准则。教育政策可以理解为党和政府用以规范、引导教育机构的准则或指南。其表现形式有法律规章、行政命令、政府首脑的书面或口头声明和指示以及行动计划与策略等。本文所涉及素质教育方面的政策主要指国家主管部门关于实施素质教育方面的政策与决策。

  在历时多年的素质教育实践中教育政策从总体上担当了积极的主体角色发挥了重要的主导性作用。这一主体角色和主导作用突出体现在素质教育实践发展过程中对政策选择的阶段性把握和对政策共识的引导。

  一素质教育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根据已有资料分析素质教育实践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1.酝酿尝试阶段1988—1993 年

  酝酿尝试阶段以第一篇出现“素质教育”一词的文章即《上海教育中学版 》1988 年第 11期刊载的言实的《素质教育是初中教育的新目标》一文为标志。此文是针对上海改变初中薄弱学校全面提高初中毕业生素质而撰写的一篇述评。当时见诸报刊的改革文章很多此文并未引起多大反响。但是把“素质”与“教育”结合起来成为一种新型教育思想的提法却引起教育界方方面面的重视。之后便在教育界引发了有关素质教育的讨论。讨论的焦点为中小学教育中的主要弊端是什么“应试教育”是不是一种概括素质教育作为针对“应试教育”的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鲜明教育思想能不能成为一种向“应试教育”开战的旗帜它具不具备这样的号召力和推动性讨论通过新闻媒体迅速在教育界上上下下特别是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由于素质教育理论仍在探索之中争论分歧很大尽管一些基层学校自发地进行了各种单项教学改革和综合改革的尝试但多数学校对素质教育的提法和其指导思想还不太了解没有进行实质性改革。这期间决策部门十分谨慎始终未在政策文件中对“素质教育”进行直接引用和专门论述。随着探讨的不断深入教育界关于素质教育的呼声已逐渐流行基层迫切希望理论界能予以理论阐述同时希望决策主管部门能给予说法。应该说素质教育是以开实践先河而踏入理论论坛门槛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观点是中国 80年代以来国家提出一系列提高民族素质、国民素质、劳动力素质和人才素质等要求在基础教育领域中得到响应并应运而生的一种教育改革思潮。因此素质教育在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以其丰富的时代内涵、特有的功能、价值与生命力在社会上及教育界得到确立在大多数人的思想中得到了共识” 注郭文安 《值得重视的素质教育思潮》  《教育研究与实验》1997 年第 2 期。

  。而这一共识在研讨了八年并于 1993 年 2 月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中得到体现。

 “纲要” 重点吸收了这一阶段基础教育关于 “应试教育” 与 “素质教育”讨论的重要思想明确提出 “中小学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办出各自的特色” 。

 这是中央一级重要政策性文件首次认同并明确指出中小学存在着“应试教育”倾向并提出中小学要“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 并要求全面提高学生四方面的素质。虽然这一指导性文件并没有直接引用“素质教育” 但是 “纲要”的这段论述可以看作是对第一阶段素质教育探索的充分肯定。作为政策性指导对素质教育实践的初始阶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实验推广阶段1994—1996 年

  在实验推广阶段由于《纲要》的肯定和明确指向素质教育的探讨很快达到高潮。探讨的问题更加集中指向更加明确特别是基层学校对“应试教育”的弊端和根源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讨论通过传媒在社会各界和广大家长中引起强烈反响素质教育一词成为当时媒介关于教育报导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新词汇。这一规模浩大并引起社会各界参与的教育热点问题的讨论给教育理论界一个新的冲击。

 素质教育实践迫切要求理论界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一方面使“素质教育”的探索研究更加理性另方面理论探讨中的一些不同看法也会使得决策部门对素质教育政策问题的确定更有依据。“素质教育是在时代的呼唤和期望下而新生的事物它没有预定不变的模式而是在发展过程中通过矛盾、碰撞、整合各方面的积极因

 素和活力而茁壮成长” 注郭文安 《值得重视的素质教育思潮》  《教育研究与实验》1997年第 2 期。

  。理性的思考更加深了对素质教育本质的认识广大专家学者参与的理论讨论更加速了决策部门对推动实施素质教育进程的时刻表。教育主管部门随后开始大量集中地在指导性文件里表示了对素质教育的明确肯定的态度一是强调基础教育改革的必要性肯定了素质教育提法对推动基础教育改革扭转“应试教育”倾向的重要意义。鼓励基层大胆实践和探索。

 李岚清同志在 1994 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总结讲话中就肯定了社会各界对教学改革的要求指出“现在社会上对教学改革呼声很强烈。基础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这是“素质教育”一词第一次见诸于教育主管部门正式的指导性文件中。二是确定了素质教育改革在基础教育工作中的地位政府部门的主要领导同志亲自参与讨论并呼吁社会各界、新闻媒体参与并支持素质教育的讨论。1996 年 4 月 12 日李岚清副总理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奠基工程”一文把“认真实施素质教育的转轨”作为基础教育面向跨世纪三大工作之一号召“包括学生家长在内的全社会都要支持和关心学校实施素质教育 共同创造一个有利于儿童和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 该文第一次明确了教育部门在实施素质教育改革方面的指导性作用并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柳斌同志从 1995 年到 1997 年间连续撰文五论“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 对统一思想认识动员各界参与讨论起了重要的作用。三是组织宣传与主管部门指导性政策精神相一致的改革实验引导素质教育改革实践从个别学校扩展到区域性改革。如体现素质教育思想被教育界作为素质教育经典改革的早期实验模式“愉快教育” 、 “和谐教育” 、 “情境教育”和“成功教育” 这些素质教育雏形的教改试点很快形成了多米诺骨牌效应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并逐步形成了区域改革的趋势。1996 年 2 月 《人民教育》杂志长篇报导了湖南汩罗市大面积推行素质教育的经验探索建立学校与社会联手共同综合治理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运行机制。这是素质教育实践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使改革实验从学校扩展为区域性为第三阶段在全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构成了第二阶段素质教育实践的区域性高潮。四是调动地方实施素质教育的积极性。这期间省级教育部门关于推进素质教育的行政性文件和政策性措施比中央一级要多。三分之一以上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召开了全省的会议或者发了省政府的文件在政府主持下推进实施素质教育“各个省都有一些很具体、力度比较大的措施”  “31 个省、市、区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都在动而且都有自己的一些典型、自己的试验区” 注柳斌 《加大力度扎扎实实地推进素质教育》 。

  。使素质教育改革成为在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直接领导下的一场群众性战役。地方、学校、社会的积极参与使素质教育成为中国当代教育中千百万人共同参与的一场教育实践活动。这一阶段的突出特点是社会广泛参与各界高度认同学校全面整改区域整体推进。

  1996 年制订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九五” 计划和 2010 年远景目标纲要》肯定了基础教育战线广大教职员工对素质教育实践的探索精神进一步强调提出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 。至此这一命题的提出已不再是某个人的看法它成为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对现代人素质提高的一种强烈愿望是理论探索和实践探索在新的历史阶段中的必然选择。

  3.全面实施阶段1997—

 素质教育实践发展的第三阶段以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为标志在国家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全面推开。1997 年 9 月国家教委在烟台召开了带有工作会议性质的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对历时数年涉及全国基础教育、牵动亿万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素质教育实践进行了全面总结和交流并对今后的工作进行了具有实质性深化的全面部署。这集中体现在加强中央对素质教育实践的领导增强对实施素质教育的统一认识出台一系列旨在规范保证素质教育实施的配套性措施方面。烟台会议是在全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标志性会议。素质教育由初期的自发改革到区域推进的实验阶段进而成为有统一领导、有规范文件、有实施步骤、有操作措施的整体配套的全国性改革是一个不断递进、不断深入的认识和实践过程。第三阶段的改革在政策上注意抓住素质教育实施中的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加大行政干预力度 为地方和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清除障碍、 击破难点、 理顺关系、 突出统筹。

  烟台会议之后国家教委发布了《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 。

 “意见”包括三个部分共 16 条这是国家主管部门在吸收各地改革经验基础之上全面系统就推进素质教育发布的一个重要文件其内容不仅包括对实施素质教育意义的全面阐述而且就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基本特征进行了规范释义同时提出了在全国推进素质教育的一揽子政策配套措施。如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建立和完善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建立素质教育的督导评估体系改革考试和评价方法加快升学考试制度改革改进和加强德育工作建设高素质的校长教师队伍等等。目前各地正在积极贯彻落实烟台会议精神不断研究探索建立素质教育有效的导向机制、有力的制约机制、科学的评估机制和广泛的社会参与机制等特别是理论界加大了理论研究的力度。素质教育实践不仅在基础教育领域得到实施还影响到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

  二政策导向在素质教育中的角色变化与特殊作用

  在素质教育实施的三个阶段中教育政策在其中担当的角色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担当初期的“开渠放水”角色即让群众充分参与素质教育的大讨论从而正确确认教育政策问题。确认教育政策问题是教育政策制定过程的启动它为其后的政策工作确立了中心内容。

 教育政策是为解决问题而进行的 能否全面准确地界定政策问题 认清其范围、 程度查清问题的原因是整个政策过程成败的关键。如果教育界的绝大多数人对“应试教育”问题和实施素质教育有共识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就有了群众基础。所以在诸多复杂的现象中找清主要问题并从理论角度界定问题科学地陈述问题并使之被多数人认同需要一个反复探讨、不断认定的过程特别是将确认的问题形式化即准确总结、归纳与表述政策

 问题。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最后在政策上的“形式化”过程既是对基础教育反映的诸多矛盾的一个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被多数人形成共识接受政策问题的确认过程。

  2.担当中期的“分渠引水”角色即在政策问题确认的同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不断将探索引向深入促使教育界内外的共识更加集中统一为学校、地方、中央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这一作用将在后文作进一步论述 。

  3.担当后期的“清渠治水”角色即教育主管部门在总结地方实施素质教育经验的基础上从全国的角度对实施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根本任务、主要措施作出了全面统一地部署。总结素质教育的发展过程可以说 ...

篇三:素质教育的政策失真现象

燃枣爨煮素质教育实施困境的政策审视龚美君许桂芳[ 摘要] 当前,素质教育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陷入了困境。究其政策根源在于素质教育政策问题确认过程中缺乏全面系统的专业调查、理论研究和前瞻性的理论设计;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政策目标扩大化和理想化的趋势;相关配套的政策措施不完善。要摆脱这一困境必须健全素质教育政策的咨询机制,调整素质教育政策的内容,加强对素质教育的政策监控和政策评估体系建设。[ 关键词] 素质教育政策问题政策目标政策调整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界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产生的与“ 应试教育” 相对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也是~种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改革实践活动。人们最初是希冀通过实施素质教育解决长期困扰着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但在经历了近20年的实施之后,我们似乎感觉离素质教育越来越远了,质教育政策的实施效果令人怀疑。一、素质教育实施的现实困境“ 应试教育” 反而越演越烈,素虽然素质教育在近20年的推进过程中取得了不少成效,但当前素质教育的实施已经陷入了困境,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诚如有的学者所言:尽管“ 应试教育” 年年批,高考制度不断改,高校扩招也超常规发展,按理说,学校及学生应试的压力应该可以轻些了,但事实并非如此。⋯升学率依然是关乎学校声誉的命根子;高考成绩依然是决定学生能进什么学校的惟一尺子,也是决定学生在今后^生道路上能否胜出的关键一步;减负依然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呐喊“ 救救孩子” 的呼声再次响起翻;而愈演愈烈的择校热,全家送子女上考场的景观,出国留学低龄化的趋势,出版社大出应试书的局面,学校迎考复习大战的场面,以及高分复读、高考移民、入学竞争重心下移等等现象,都是与素质教育旨趣相差甚远乃至背离的状态。可见,尽管素质教育在理论上排斥应试教育,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素质教育却在暗暗地向应试教育靠拢,成为新形式的“ 应试教育” 。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如此巨大的偏差,这让我们不能不对素质教育进行反思。由于教育政策在素质教育思想观念、素质教育改革实践活动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因此,从政策的视角来探究当前素质教育实施面临的困境,无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分析和改变这一现状。二、素质教育实施困境的政策根源( 一) 素质教育政策问题确认过程中存在的缺陷政策问题确认是政策有效实施的前提。素质教育从民间提出到政策问题确认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素质教育思想观念自发提出、形成与教育政策初步介入。早在1988年《上海教育》(中学版)第“ 期发表了题为缭质教育是初中教育的新目书勐的文章,提出:中教育工作的一个基本目标来抓。” 此后围绕着素质教育这一主题,教育界展开了讨论,并在社会范“ 把素质教育作为初围内引起了反响。同时,一些学校根据自身对“ 素J|>o<crcz1-》z赫;ll富一凇婚坛J|》o、,crcz1->z

 万方数据

 ⑧憋熬惠爨赛质教育” 的理解自发地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试验。到1993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以下简称《纲要》) 中,提出“ 中小学教育要由‘ 应试教育’ 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 。《纲要》虽然没有明确使用“ 素质教育” 的提法,但明确了要对“ 应试教育” 倾向进行改革,这在中央政策文件中首次肯定和反映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观念,标志着教育政策初步介入。第二阶段则是将素质教育确认为明确的政策问题。这主要是以1994年李岚清副总理在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试教育’ 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为标志。在此之前,中央和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文件中都没有明确使“ 基础教育必须从‘ 应用“ 素质教育” 概念来表述教育问题。这说明,素质教育问题从被民间所觉察上升为明确的教育政策问题经历了较长一段时间。而在有关素质教育的讨论和改革实验进行了近10年以后,1997年国家教委颁发《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旌素质教育的(以下简称德见》),国家教育政策才对素质教育问题进行全面规划。由于我国素质教育政策问题最初主要是来自于基层实践领域和教育理论界自发的实验和讨论,虽然具有良好的社会和群众基础,但没有经过系统的若干意见》理论研究和数据分析,专家学者专业性活动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而人们所认识到的教育问题往往也不够全面、准确、具体,有时甚至存在问题模糊或偏差现象。【3l 而且在“ 政策全面规划” 前,国家教育决策部门对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仅仅起着初步介入和引导作用。由于缺乏及时的前瞻性的理论研究和方案设计的指导,导致这一时期全国各地的素质教育实验活动基本处于“ 试错” 状态,许多基层的教育管理人员和教师、家长存在很大程度的困惑和盲目性;教育界对素质教育的概念也是莫衷一是,众说纷纭。这在一定程度上为素质教育政策实施难埋下了隐患。( 二) 素质教育政策实施过程中政策目标的扩大化和理想化政策目标的明确具体是政策有效实施的关键。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政策目标,不仅无法执行,而且容易引起政策界限不清和导致政策随意变通。素质教育最初提出时主要是针对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中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希冀通过实施素质教育来解决中小学中愈演愈烈的片面追求升学率问题。【41在1994年素质教育政策所确定的政策目标也主要是要解决基础教育领域中的“ 应试教育” 的弊端。但是在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是参“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 以下简称《决定》)中则指出,方针” ,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和各级“ 实施素质教育应该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 。这表明素质教育政策目标范围已经从基础教育领域扩展到各级各类教育,其目标也不仅仅是解决“ 片面升学率” 和“ 应试教育” 的弊端,还要“ 造就‘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入” ,素质教育政策的目标呈现出明显的扩大化和泛化的迹象。如果说最初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所追求的“ 教育理想” ,那么在《决是参下发后,素质教育则在一定意义上演变为“ 社会的理想” 。随着素质教育政策目标的不断扩大化和理想化,不仅增加了广大教育工作者正确理解素质教育方面的难度,而且感觉素质教育取向模糊、目标不明.也增加了政策执行的难度。同时,使素质教育政策所要解决的问题泛化,实质上淡化了素质教育的中心内容,最终也会导致这一教育政策的失真。( 三) 素质教育政策实施过程中配套的政策措施有待完善政策的有效实施必须有相应的配套政策。我国从1997年国家教委颁发《意见》开始对素质教育改革问题进行全面的政策规划和全国性政策方案设计,到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通过《决壳参要在全国各个教育领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只有短短两年的时间。在这两年中,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关于素质教育的主要政策文件如德见》、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戈噼、《决是参等,都是对客观问题的政策宣示,许多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配套政策措施尚未制定完成。即便是近年来制定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以及《2003~衙《国务院关于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戈盼等政策文件,对现阶段JI》o<c广cz-r>z赫凯育淞%坛Jj》o、,c广czTAz

 万方数据

 @ 悉熊薄爨塞在我国成功实施素质教育所需要的社会和教育支持条件也没有作全面具体的分析,对已经出台的相应政策措施的效果也没有进行充分的总结和论证。总体而言,素质教育政策配套措施有待完善主要表现在:嘲第一,《决是参中指出,要在全国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但迄今为止,素质教育的政策仍主要以基础教育为主,这也使得其他各级教育对自身如何开展素质教育的政策问题、政策目标都不明确;同时素质教育政策落实所必需的评价制度政策、财政保证政策等也都没有建立起配套的保障体系。第二,社会系统对于素质教育政策实施的保障制度和相关的人才政策、科技政策、就业政策、资源政策等还远未形成一种合理的配套政策体系。第三,宏观、中观与微观的素质教育政策尚未配套。一方面,在制定宏观层面上的政策时,政策措施仍有“ 一刀切” 之嫌,对各地素质教育的开展,未能做出有效的分类指导;另一方面,地方政策还未建立起与国家层面的教育政策相呼应的错落有致的体系,中观、微观层面区域性改策,如学校层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政策方案与具体目标的制定和落实也不尽如人意,等等。三、素质教育走出困境的政策建议从上述分析可知,要走出当前素质教育的困境,就应该注重对素质教育政策内容的适当调整,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其政策体系。具体而言:第一,完善素质教育政策的咨询机制。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成立和扩大素质教育政策咨询组织,进一步发挥专家学者及一线教育教学工作者在政策运行和决策过程中的咨询作用。同时可以依托相关咨询组织对已有的素质教育政策体系进行梳理,明确现有具体政策的时效,并对单项政策进行整合,强化单项政策的层次,以清晰政策目标体系;还可以通过咨询组织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评估,从而诊断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等等。总之,要在素质教育政策的运行过程中充分发挥专家学者们的专业性优势。第二,出台支持性的单项配套政策。当前应尽快完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需要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的配套政策措施,形成体系和层次完整的政策系统,以加强国家教育政策对素质教育改革的前瞻性的、可操作性的理论指导。一方面必须根据需要适时出台素质教育实施所必须的配套政策;另一方面也要求各层次的政策决策部门出台推进素质教育的新政策时,必须对素质教育政策的相关性给予足够的重视,协调好各单项政策之间的关系,防止政策之间的重叠交叉,实现素质教育政策体系结构的优化。另外,鉴于素质教育政策目标范围扩大的现实,应该尽快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出明确具体的目标,改变一刀切的做法;同时明确设立素质教育政策的近期、中期和远期的阶段性目标,并出台实现这些目标所需的具体细化的配套政策措施。第三,健全素质教育政策实施的监控体系。要通过对政策现实运行状态信息的获取,加以分析和判断,对政策运行偏差状态予以纠正。另外由于不同的政府官员、学校领导、专家学者、教师、大众媒体及学生家长等利益主体都存在着自身的利益诉求,各自站在自身的立场对素质教育政策运行的状况做出判断,不利于真正了解到素质教育政策的真实状况;而在素质教育政策信息的不可能完全被获知以及存在政策信息不可避免被部分垄断的情况下,对素质教育政策执行主体进行必要的监控是非常必要的。第四,完善素质教育政策评估制度。通过完善素质教育政策实施过程中的经验总结、教育督导和论证制度,及时总结改革中的经验教训,使素质教育政策的决策和实施体现为一个在不同层次上反复进行调整和修订的渐进的决策过程,最大限度地降低素质教育政策的成本和代价,提高教育政策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龚美君,j b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北京,100875;许桂芳,江西师范大学商学院。江西南昌,330027)参考文献:[ 1】叶澜.转换思路,进一步开创素质教育新局面叨.中国教师,2006,( 1) .f2】顾明远:又该呐喊“ 救救孩子” 了[J 】.校长闼刊,2006,( 1) .【3】刘复兴.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 M ]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31.【4] 劳凯声.素质教育挑战现代学校功能【J ] .中国教师,2006,( 1) .[ 5] 杨润勇.农村地区“ 素质教育执行难” 现象的政策学分析m .当代教育科学,2005,( 24) .J|>o<c广czTAz蜘双育淞比坛J|》o、,crcz_r》z

 万方数据

 素质教育实施困境的政策审视素质教育实施困境的政策审视作者:龚美君, 许桂芳, Gong Meijun, Xu Guifang作者单位:龚美君,Gong Meijun(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北京,100875), 许桂芳,Xu Guifang(江西师范大学商学院,江西,南昌,330027)刊名:基础教育研究英文刊名:ELEMENTARY EDUCATION STUDIES年,卷(期):

 参考文献(5条)参考文献(5条)2006(11) 1.叶澜 转换思路,进一步开创素质教育新局面[期刊论文]-中国教师 2006(01)2.顾明远 又该呐喊"救救孩子"了 2006(01)3.刘复兴 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 20034.劳凯声 素质教育挑战现代学校功能[期刊论文]-中国教师 2006(01)5.杨润勇 农村地区"素质教育执行难"现象的政策学分析 2005(24)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1. 李玉芳.Li Yu-fang 素质教育实施难原因再探——教育政策限度的视角[期刊论文]-教育导刊2007(12)2. 王晓辉 不可再"忽悠"素质教育[期刊论文]-教育发展研究2006,26(23)3. 姚炎昕.Yao Yanxin 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问题及对策思考[期刊论文]-当代教育论坛2011(4)4. 杨润勇.Yang Run-yong 素质教育政策运行过程中的评估问题分析[期刊论文]-江西教育科研2006(7)5. 袁宝菊.YUAN Bao-ju 素质教育实施难原因及对策探析[期刊论文]-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7,20(3)6. 朱玉学 触目惊心:教育政策执行难[期刊论文]-广东教育(综合版)2006(3)7. 刘文意.Liu Wenyi 如何丰富充实高校教师离退休生活初探[期刊论文]-价值工程2010,29(30)8. 胡耿丹.金志成.Hu Gengdan.Jin Zhichen 对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若干争议问题的探析[期刊论文]-现代教育论丛2007(8)9. 田应仟 正确认识素质教育体系——兼谈怎样克服素质教育实施的误区[会议论文]-200710. 文志杰.Wen Zhijie 知识经济条件下素质教育实施研究[期刊论文]-甘肃科技2008,24(18)

 引用本文格式:龚美君.许桂芳.Gong Meijun.Xu Guifang 素质教育实施困境的政策审视[期刊论文]-基础教育研究 2006(11)

篇四:素质教育的政策失真现象

简介:郭中凯,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教育政策。一、引言“‘高考加分政策’是指中央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在高招录取中根据种族、身份、德智体表现、竞赛获奖、社会贡献等情形给考生一定的高考分数优惠与照顾的行为规则。”这一政策作为高考制度的补充与完善,几乎是与高考制度同步实施的,是潜在高等教育机会的再次分配。随着时间与空间的展开,“高考加分政策”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失真,背离了政策制定的预定目标,政策的执行结果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近些年来“高考加分黑幕”频频见诸报端,经过网络媒体的聚焦与放大,一次又一次地刺痛了大众关于教育公平的敏感神经。2014年辽宁省本溪市与河南省漯河市大规模的集体高考加分造假,再次把“高考加分政策”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激化了社会矛盾。来自 《中国青年报》 的一项调查显示,“‘高考加分政策’已和择校费、大学高额学费一起,成为公众心中的三大‘教育不公平’。”一时间“高考加分政策”成为众矢之的,一些专家学者的“废除论”甚嚣尘上,取消“高考加分政策”似乎已是众望所归。然而笔者却以为废除“高考加分政策”的做法有失偏颇,是某些群体利益受损后的情绪化反应,全面肯定和片面否定“高考加分政策”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应有态度。随着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实现和多元化评价人才体系的建立,高考加分项目必将逐渐减少并走向消亡,可是在高考制度模式化以及区域间教育发展差异较大的现实条件下,“高考加分政策”有存在的合理性以及必要性。2015年 5月国务院公布的 《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仍规定保留那些合理的加分项目,暗示着“高考加分政策”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仍会持续下去。“当前公众对高考加分的不满,根源并非在‘高考加分政策’本身,而是对加分项目的泛化和加分引致的腐败不满。”我们不能因为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失真而否定政策的良好意图,也不能对政策执行中出现的问题置若罔闻。本文通过透视加分政策失真现象,分析政策失真的原因,进而提出对“高考加分政策”的改进意见以及对策,“以期建立一套真正透明公开、公平、公正的加分模式,既体现高考加分的初衷同时又不损害教育的公平与正义。”二、“高考加分政策”失真现状(一)

 加分决策权下移造成各地加分项目泛化且标准不一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各民族间风俗习惯与文化传统更是千差万别,为避免政策僵化,提高“高考加分政策”灵活性,从而更好地适应地区差异,教育部规定各省 (市、自治区)

 可以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自主设置加分项目。可是由于对地方政府监督体系的缺失和约束机制的缺位,各省(市、自治区)

 从自身利益出发,将社会管理与经济发展同高考加分捆绑在一起,以期实现“立竿见影”的效果。如福建永安市为了促进楼市,出台了“父母买房儿女高考加分政策”;为了配合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河北省给予“农村独生子女加分”照顾。经媒体调查,“教育部规定的加分项目只有 14种,而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五花八门的加分项目却有近两百种。”虽然教育“高考加分政策”失真现状、归因及对策研究郭中凯(华东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上海 200333)“高考加分政策”作为高考制度的补充与完善,其初衷无疑是美好的。可是由于政策执行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政策执行主体的“有限理性”与“经济人”特性,“高考加分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受经济、社会资本侵蚀而失真,背离了政策制定的预定目标,政策的执行结果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我们应透视加分政策失真现象,分析政策失真的原因,进而提出对“高考加分政策”的改进意见以及对策,以期建立一套真正透明公开、公平、公正的加分模式,既体现高考加分的初衷,又不损害教育的公平与正义。高考加分;失真;归因;对策【摘 要】【关 键 词】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5)

 04-0171-04【争鸣广角】171

 部规定了加分上限且不得重复叠加,但由于没有统一各项目加分标准,各省关于同一项目却有了不同的加分幅度,如海南省给予奥赛获奖考生 20分的奖励;甘肃省加十分;吉林、河北省仅仅加 5分;湖北、陕西只能享受“优先录取”的照顾,而辽宁、宁夏无任何优待。“高考加分政策”名目繁多且标准不一,缺乏应有的权威性与严肃性。(二)

 “特长生加分政策”失真成为“权”、“钱”加分的工具“特长生加分政策在对考生认知能力考查的基础之上承认人的特长价值,给那些在考试中不占优势的‘偏才’、‘怪才’留有空间,”体现了“以人为本”和“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教育理念,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发展和人才评价标准的多元化。但是由于一些比赛组织不规范,监督体系不健全,证书资格审查不严格,给“弄虚作假”、“暗箱操作”等机会主义行为留有空间,一些不符合加分政策条件的考生的家长,凭借权力、金钱、关系使其子女享受到高考加分照顾:浙江省绍兴市“三模三电”加分考生父母非富即贵,辽宁省“篮球类二级运动员”有考生几乎没有摸过篮球。高考特长生加分政策失真使其丧失了选拔特殊人才的功能,沦为权力寻租的通道与教育腐败的温床,与政策既定目标背道而驰。“这种人为因素的教育不公平,不仅损害了其他考生的正当权益乃至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还会极大地激化社会矛盾导致社会震荡。”(三)

 “少数民族加分政策”失真被优势阶层攫取加分机会由于我国初期发展战略的选择和地理位置的差异,少数民族所聚居的边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落后,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匮乏,高考制度“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只是形式上的教育公平。“少数民族加分政策”试图以教育资源配置不平等为前提,“通过对先天不利者进行补偿从而实现实质的教育公平与正义。”同时预期高等教育机会的增加,不仅有利于调动少数民族接受教育的积极性,而且增加了少数民族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有助于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但是由于此项政策自身制定不严密、少数民族身份审查不严格及信息公开制度不健全,被优势阶层考生家长通过篡改少数民族身份搭乘“政策便车”攫取了高考加分机会,这种现象在少数民族与汉族、各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尤为严重。2009年重庆市巫山县 31名考生少数民族身份造假事件就是例子。原本为补偿弱势群体利益的政策却被优势阶层钻了“空子”,意图促进教育公平的实践反因政策失真而扩大了不同民族、阶层之间的差距。(四)

 政策实际执行过程中催生出各种各样的“应试教育”奥赛等加分政策旨为少数有天赋的青少年脱颖而出、成为优秀人才创造机遇和条件,使他们能够在学科方面有所突破与建树。可是这些本应该是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自愿参加的课程之外的活动,一旦与高考加分联系在一起,便衍生出功利的价值取向,初衷为补偿那些考生因发展特长牺牲学习时间的加分政策,却催生出更加疯狂的应试教育,令广大学生及家长苦不堪言。在“囚徒困境”心理作用下,无论别人学不学习特长,参不参加各种辅导班,都是自己在非合作博弈状态下的“占优策略”。如果别人学习特长,自己不学将会处于劣势;别人不学,自己学习将会处于优势。在这种心态支配下催生出的“奥数热”,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也增加了父母的经济负担。三、“高考加分政策”失真归因(一)

 政策自身制定过程不民主并且政策内容不严谨首先,有些地方加分政策在制定过程中既没有广泛征集民意,也没有通过专家学者论证,仅仅是凭借主管官员美好的“主观愿望”或“利己动机”而制定,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些部门组织加分项目比赛往往打着“素质教育”之名行“利己”之实,造成各省市的加分项目日益繁多。其次,“高考加分政策”内容有失严谨,一些高考加分项目缺乏硬性标准,难以精确量化,如“思想道德方面有突出事迹者”加分政策自身概念模糊 (什么是“有突出事迹者”)、界限不清 (如何界定“突出事迹者”)、标准不明 (如何衡量“突出”),在实践中难以以此为标准对学生行为进行界定、判断,给各种机会主义行为留下了空间。(二)

 政策相关主体用“机会主义”行为追求各自利益的最大化1.政策宏观主体地方政府首要考虑的是区域、部门利益最大化。地方政府既有中央政府“代理人”角色,也具有地方微观政治、经济“代理人”角色,在双重角色作用下,地方既有严格执行政策的压力,也有背离政策预期目标谋取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在“委托人”对“代理人”监督“缺位”的情况下,谋求地方经济发展的动力便会超越来自上级政府的压力,因此各级地方政府把“高考加分政策”当作经济发展与社会管理的工具,以实现其他途径不易实现的目标。如广东省为促进经济发展规定“纳税大户子女高考可加分”,黑龙江省为引进优秀人才实行“引凤筑巢计划”,规定“留在当地工作的博士子女高考加 20分的照顾”。此外,地方政府各部门也在追求部门自身效用最大化,根据斯蒂格勒的“俘获管制”理论,政府各部门总是在力图扩大自己的管制范围与权限,从而实现本部门利益最大化。如浙江省“三模三电”加分项目之所以长时间存在,就在于这项活动的报名费、参赛费对于当地教育、科技、体育部门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地方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维护和扩大既得利益是一些不合理的加分项目长期存在的原因。2.微观主体政府官员、考生家长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依据“公共选择”理论,各级政府官员也都具有“理性经济人”特征,与市场领域中的经济主体没有本质区别。各级政府官员既不是超凡脱俗的“圣人”,也172

 不会自觉地将人民利益最大化的实现作为自己的行为选择,一旦政府官员掌握私人看重的资源,便会诱使私人向政府官员进行“寻租”,政府官员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往往会置社会利益于不顾,将手中的权力“资本化”,从而导致“高考加分政策”的失真。最后,考生家长或为了实现优势阶层代际传递或为了实现向优势阶层的转化,都会竭尽全力为下一代争取高考加分的机会,从而为在“分分必争”的残酷高考竞争中脱颖而出增加砝码。这不仅造成了“奥赛热”在学校教育系统中层层下移,兴趣、爱好、特长的“应试化”还诱发了某些考生家长利用手中的权力、人脉、金钱,攫取高考加分机会的“败德”行为。(三)

 监督体系的缺失以及惩罚机制的乏力依据“委托—代理”理论,“代理人”的最大化利益与“委托人”最大化利益之间往往存在着矛盾与冲突,为使代理人按照委托人最大化利益选择行动,严格执行“高考加分政策”规定,必须加大对代理人行为的监督与约束。但是对“代理”的监督并不是无偿与免费的,是需要付出成本与代价的。由于过高的交易费用与精致的监督技术装置的缺乏,对政策执行过程与结果的监督流于形式,监督体系的缺失无疑是造成加分政策失真的重要原因,因此几乎每一种加分失范现象的背后都有“监督缺位”的影子。其次,对“高考加分政策”失真行为的责任追究和惩罚的力度不够,“使得违规成本极低但所获颇丰,这在一定意义上助长了高考加分造假的侥幸心理。”2014年闹得沸沸扬扬的“辽宁本溪与河南漯河集体高考加分造假”事件最后居然不了了之,那些造假考生只要自愿放弃加分,依然被大学录取,惩罚措施软弱无力是近些年来各种“加分黑幕”屡禁不止、愈演愈烈的原因之一。(四)

 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条件的支持“从政策互补和配套的教育来看,最有效的制度安排是一种函数,尤其是制度结构中其他制度安排的函数,一个制度安排的效率极大地依赖于其他有关制度安排”。因此,“高考加分政策”有效实施离不开社会其他条件的支持与配合,而我国当前权力滥施、人情泛滥、诚信缺失现象严重,使政策执行缺乏良好的外部条件和生态环境。首先,我国目前处于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型时期,法治社会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人治”仍有较大空间,在政策制定、执行过程中长官意志仍然举足轻重。由于相关政府官员具有“有限理性”和“经济人”特性,这就给“高考加分政策”失真埋下了隐患。其次,我国目前社会思想道德整体发展水平不高、诚信缺失、规则意识不强,再加上市场经济对人们思想道德精神领域的侵蚀,人们尚不能将道德行为规范内化为指导自己行动的行为准则,道德自律与社会舆论还不具有普遍约束力,人们往往用“机会主义”行为对待“高考加分政策”,政策对自身有利时遵守,不利时会选择不遵守,这也是导致“高考加分政策”失真的重要原因之一。四、建构公平、正义、高效的加分模式(一)

 将加分决策权收归中央,清理各省市的加分项目并统一加分标准高考加分制度作为一种具有排他性的准公共品,其目标群体为全国范围内符合条件的考生,理应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 教育部负责统一提供。由教育部从整体利益出发,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制定加分项目并在全国范围内执行,从而维护加分政策的公正和权威。因此,应清理各地五花八门的加分政策,除一些有着丰富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并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能起到强身健体之效的项目,可经教育部严格审查后保留,如内蒙古的中国式摔跤和毽球、江西的跆拳道、河南的武术、甘肃的健美操等项目,其余地方上各种各样的加分政策均应被废除,中央政府要有打破既定利益格局的勇气和决心,坚决维护高考制度的公平公正。其次,统一加分标准,使同种加分项目的加分幅度一致,不应因省份不同而有所差异,保证政策的权威性与严肃性。(二)

 健全监督机制,加大惩罚力度“权力一旦失去约束,就会像脱缰的野马一样失去控制”。绝对的权力必然导致绝对的...

篇五:素质教育的政策失真现象

完 2001年第7期

 素 质 教 育 政 策 失 真 的 原 因 与 对 策 ● 蒋建华 一项正确的政策制定出来以后 ,关键工作 还在于正确地付诸实践,政策的有效贯彻实施 关 系到政 策的成败 。一些 地方和单位对 贯彻执 行政策在 思想和行动 上不尽完全 一致 ,政策弱 化、变形、扭曲的现象时有发生,人们把这种 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政策执行及其结果与 政策 目标、 政策内容不相符合的客观社会现象 ,

 称之为 政策失真” 。

 任何一项政策的实施难免 会出现与既定目标不一致的地方 ,素质教育政 策的实施也不能例外。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 中,存在着种种误 区,表现为素质教育政策失 真。

 教育、身体素质和艺术修养提高等等 ,都属各 取所需的情况。

 2.政 策架 空 素质教 育政策在执 行过 程中 ,在 一些地 方 和学校只是被宣传一通 ,做了表面文章 ,而未 被转化为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即政策并未真 正落到实处 ,成了空架子 。典型的表现为 导搞素质教育,老师搞应试教育” ,“ 素质教育 轰轰烈烈 , 应试教育扎扎实实” , 这些情况实质 上是按照运动的方式推广素质教育 ,没有将紊 质教育落到实处,是形式主义、行政主义、官 僚主义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体现 。

 3.政 策浮夸 即政策在执行过 程中附加 了不恰 当的内

 容 , 盲 目扩大政 策外 延 , 使政 策 的调 控对 象、 范 围、力度、 目标超越政策原定的要求。比如将 改善教育工作的物质条件说成是 实施 素质教 育,这种现象导致素质教育外延无限扩大 ,实 质上淡化了素质教育的中心内容。

 领 一、 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的种种表现 素质教育政策 失真 的表现形式 有多种式 样 ,程度也有深有浅 。可以将素质教育政策失 真归纳为以下几种 。

 l , 政策替换 即政策 在实施过程 中从表面上看与 原政 策 相一致 , 而事实上却背离原政策精神的内容 , 进 行偷梁换柱。

 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从本地 区、 本 部门的利益出发 ,挑选其中对 自己有利的部分 贯彻实施 ,对 自己不利的部分则抛之脑后 、置 之不理。比如用素质教育的名义简单更换传统 教育措 施的行为 ;再 比如将 素质教 育理解为 简 单的技术教育、简单的生活教育和简单的社会 适应教育 。这些均是 各 自从 自身利 益 出发 ,将 素质教育单纯理解为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知识 = 、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的社会原因 1. 社会思潮对素质教育具有两种影响 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潮既影响教育思 想 ,又影响教育政策,更影响教育行为。其中 的积极 因素是人 们选 择素质教 育 ,促进 了教 育 的改革 ,同时 ,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中的消 极 因素与落 后 思潮又是 素质教 育实施过程 中出 现这样或那样政策失真的社会根源 。

 我们认为 ,

 ——40—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一方 面落后 的社 会思潮 “潜 移默化 ” 地 导致了 素质教 育的政策 失真 , 另一方面 , 一些专家 、 校 长 、教 师和家长 为了抵制这些 落后 思想 和行 为 采取 了沿袭 旧路 的做法 ,也导 致素质教 育政 策 失真 。我们认为 ,应该 反 思导 致素质教 育政 策 失真 的社会基础和 思想基础 ,确定正确 的素质 教育 思想、政 策和 措施 。

 2 初级 阶段行 政 工 作 方式 导 致 素质 教 育 政策 失真 在 社会生活 中 ,政 治生活对 各项工作 的开 展起着重 大影响 ,特别 是在我 国这 种情况表 现 更 为明显、 直接 这 种影 响既有积极 的一面 , 也 有消极 的一面 我国社会主 义社会是 从殖民地 、

 半殖 民地 社会发展 而来 的 ,其 中的消极 因素对 我 国政治 生活发 生着重 大影响 ,再 加上建立社 会主义社 会后 走 了不少 弯路 ,官僚 主义在我 国 政 治 生活 特 别 是行 政 生 活 中仍 然 有 重大 的 影 响 。我 们现在 仍处于社 会主 义初级 阶段 ,人 们 的思维 定式 中仍然存在 着不是从 实际出发 ,而 是从 口号 出发 开展工作 的倾向 。有些 地方 、单 位不是实 实在 在地 开展 工作 ,不是按 照教育 的 规律 解决 教育问题 ,而是 用行政手段 解决 业务 问题 ,出现实施素质教 育 中的行政主 义 、形式 主义倾向,这其实是官僚主义在实施素质教育 中的体现 按 照这些思路 实施素质教 育 ,难免 不对 素质教 育产 生误导 。工作作风 问题是 素质 教育不能 落到 实处 的直接社 会原 因 ,其根 源在 于政 治 思潮中的落后方面 。

 3 经济 思维 的主宰 20 世纪 80 年代 ,以经济工作为中心导致 我国社会 生活特别是经济 生活发生 了巨大 的变 化 。经济体制改 革发挥着 巨大 的作用 ,以至在 些地 方在一定 程度上 ,经 济生活成 了社会 的 主导 生活 ,经济 思维和经济 话语决 定着社会 的 切 ,经济效益特 别是短期 经济效 益成 了判 别 任何 活动价值 的基 本标准 。

 经 济活动 的要 求和经济 活动中的落后 思潮 和落后 作风影响着社 会的方方 面面 ,当然不 可 避免地影响着教育工作。

 20 世纪 80 年代起 , 各 个经济单 位的责任性 增强 ,他 们迫 切需要教育 能够培养解 决实际 问题 的人才 ,最好 是毕业 生 上 岗就 能顺利地 处理 日常工 作。对 自主承担 社 会责任 的实体 而言 ,这种 现 实性 的要 求并不 一一一一4 ] 过分 。然 而处理 日常工作 的能力 并不仅仅 是个 素质 问题 , 越 简单的工 作对 素质 的要 求反而低 ,

 而对熟练 的要求却 很高 在这 种简单 劳动面前 ,

 受教育 的高低与其 工作的绩效之 间在短期 内没 有很高 的相 关 。于是 乎 ,人 们就感 叹 ,现在 的 学生素质 低 ,就有人 从培 养简单技 能方面来理 解 素质教育 的 内容 ,这是 不恰当 的 。

 教育 要适 应 社会 特别是 经 济 生 活的要 求 ,

 这 无疑是正 确的 ,但 是教 育不能 简单地适应 经 济 生活 ,这 种适 应要具有 创造性 ,要站在一 定 的高度 适应 经济 生 活 可 是 ,受经 济生活 中急 功近利 思想 的影响 ,将素质教育理 解为学一些 雕 虫小技 、实用 技术 ,那就 是误解 了素质教育 的本意 ,没有一 种为 民族振 兴而培养 大智大勇 人 才的气 魄 。常 听人说 ,现在的学 生不能扫 一 己之屋 ,何 以扫天 下 ? 从而说 明实施 素质教育 的重要性 和 紧迫性 这样理解 素质教育 ,未 免 层次太低 学校 教育应该教会学 生一些 日常生 活技能 ,然而辫 素质教育从这 个角度理 解 ,难 免会对 实施素质教育 产生误导 ,而且事 实上 已 经产生 了误 导 。

 三、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的内部原因 1.对 素质教育理解 存在偏差 在我 国 ,素质 、国民素质 、提高 国民素质 这类 词或概 念 , 流行很 久很广 了。明确提 出 、 赋 予确定 内涵和 特殊现实意 义 ,并具有法 律的性 质和效力 , 则是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的事 《 中 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以下简称 《 决定 》 ) 开宗明义指出, “教育体制改革 的根本 目的是提高 民族素质 ,多出人才 , 出好 人才” 素质 教育这个词 ,就是广大 群众 由提 高 国民素 质这 个概念转 引而来 的。正是 因为素 质 、素质 教育 这个词语 的大 众化 , 即使没有严 格考证 , 其 基本 涵义也应该是 明 白的 ,大 众化 的、通 俗易 懂 的。然而 ,日常 概念 的素质 、素质教育 在转 化为一 个科学概念 时 ,一些 同志在理解上 存在 偏差 ,因而导致具体 实施时要 么裹脚不前 ,要 么各行一套 。

 我 们领 会 《 决定 》精神 ,实施素质教 育是 站在 时代的高度 、适应 知识经 济的需要而对 人 才培养提出的要求 ,这主要是从结果来考虑问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题 的 ,希 望教 育培养 的人能有利 于国家 的发展 和民族的振兴 , 是从 长远出发 考虑 教育 的未 来 、

 规 划教育 的未 来 。如果 站在这样 的高 度考虑 素 质 教育 ,无疑 抓住 了同题 的根本 。然 而有些单 位 和个人 由于 没有深刻理 解 《 决 定》对 素质教 育 的宏观把握 ,而是按 照 日常概念 的涵 义对其 进行 理解 ,按 照 自身生 活中的 素质概 念进行理 解 和操作 ,从微 观的 、具 体的 、枝节 的方面考 虑 素质 教 育 的 实施 ,以 至 于有 些操 作 措 施 与 《 决定 》精神南辕 北辙 , 有 些措 施不但不 利于全 民素质的提高 ,甚至有 可能降低 民旗 素质 ,从 而 导致素质教 育政策 的失真 笔者认为 ,素质教育就是 不受社 会短期 利 益 干扰的 、 为了社会和个 人可持续发 展的教育 。

 其基本 要求是通 过对 自然 科学 、社 会科学和 人 文科学 的基本 事实和基本理论 的消化 、 吸收 , 不 仅使学 生掌握这 些知识 ,而且使学 生掌握 生产 相应 知识的方法和 心理 品质 在 课程教 材方面 ,

 需要将 科学和社 会的基本 知识 和基 本同题及 其 产生 的曲折 过程设计进 去 ,处理好 实质 内容 的 学 习和 其中隐含 的方 法 、心理 品质 ( 即形式 内 容) 的洞察 ,从而达到学生知识层次和心理层 次 的同时提 高 素质 教育就是在传 统教育基础 上 的全 面升华 。

 提 高素质的教育或 素质教育 ,不仅仅 是针 对 “应试教 育” 而言 的,正如 《 决 定 》所说 的 ,

 要 “贯穿 于幼儿教育 、中小学教育 、职业教育 、

 成人教育 、高 等教育等各 级各类 教育 ,应 当贯 穿于学校教 育、家庭教育 和社 会教育等各个 方 面 ” , 包 括提高 劳动者和 知识分 子 、一般人 才和 专门人才在 内的全体 国民的素质 。对应于培养 专门人才 而言 ,它突 出要对 全民进 行教育 ,普 及教育 ;对应于为政治、经济服务等其他社会 功能或 实用功利而 言 , 它突出教育 自身 的特点 、

 独特功能 2.对 “ 转轨 ” 的误解 差不多有十年的时同,我国教育界大力宣 传 、热烈讨 论了 由 “应试 教育” 向素质教育转 轨的提法 , 宣传、 讨论和争论在 1998 年 7~8 月 间热到顶 点。其 实 ,实施 素质教育需要 改造 现 行 教育 中的落后 方面 ,然 而并 不是要全 部抛 弃 过 去 提 出 “转 轨” 的本意 也是要 克服 为了考 试分数 而不顾学生发 展的偏颇 然 而 由于为 素 质教 育设置 了 “ 应试教育 ” 这 个对 立面 ,并 且 要 “ 转轨” ,于是 ,许多教 育第 一线 的同志 们和 某些教 育理论工 作者 ,努 力体 会这 一提 法 的精 神 ,努 力下功夫 转 变” ,努力寻找 “不 同” 和 对 立” ,也就是说 ,努力设想 、构 建不 同于原 来教育 的素质教育 ,努力反其道 而行之 予素质教 育与考试 得分 高 、学业 成绩好 、有知 识(特别 是书本 知识) 对应 、对 立 的涵 义 ,因 为这些是 “ 应试教 育” 的若干特 征 。以致 对于 素质提高有 各式各 样的理解 :有 的理解为 生活 实践能力 ,有 的理解为 具有 多样 艺术才能 ,有 的理解为道德 品质 , 还 有学会做 人、学 会求知 、

 学 会做 事 、学 会生 活。这 样 “转轨 ” 的 良好 愿 望变成 了对传统 做法 的全 面否定 ,在倒 “洗澡 水 ” 的时候将 “小孩 ” 一起 倒掉 了 。

 3.对 教育改革 的误解 素质教育政 策失真还 由于对教育 改革 的误 解 ,以为一说改 革 ,就一定 是要用一 个去 取代 另一个 , 并 且要打倒这 一个才能树 立另一个 。

 其 实 ,教 育改革根本不 是那 么回事 。教育 的继 承 性是很强 的 ,教育 的 内容 、方 法及 其结构具 有 很大 的稳 定 性 。看 看 一个 世 纪 以来外 ) 中小学的课 程表 ,语、外 、数 、理 、化 、生 、

 史 、地 、音、体 、美 ,大 同小异 ,是相 当稳 定 的 课 堂 教 学 、课 外 活 动 、讲 授 、谈 话论 ) 、练 习、实验 、实习等 教学形式 和方 法也是 相 当稳定 的。

 不 同社 会制度 、 不同意识形 态 、 不 同教育思想 观念下 的教育 ,在教育 目的、办学 指导思想等方 面当然是有 区别 的甚 至有质的 区 别 { 但并 非如 同造 房子那样 ,必须把 旧房子推 倒 , 把基地 清除干净 , 在 空地上盖 起新的房子 。

 从 旧中国为反 动统治服务 的教育 , 经过改革 , 建 立新 中国的人 民教 育 ,最好地说 明 了 :它是一 个逐 步改造 的长期过程 开既有 的教 育 , 只能是对 既有 的教育有 所增 加 、

 减少或部分 替换 ,更 主要是改造 ,并 且是 或快 或慢逐步进行 的。整个 地推倒重 来 ,另起炉 灶 ,

 甚至一律颠倒 过来 ,并 且短时 同完成 ,这样 的 事情 是不 曾见到 过 的 而赋 ( 无 论 中 (讨 新教育 的建立 ,撇不 四、克服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的建议 1.正确 处理 各 方面 对 教 育 提 出 的现 实要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求

 计划经 济条 件下 ,利益主 体单 一 ,人 们考 虑 问题仅仅 从国家利 益和政 治 利益出发 。随 着 市 场经济体 制的建立和对 外开放 ,利益主体 呈 现 多元化趋 势 。比如 产生了外 国投 资者 ,其 必 然 对 中 国培 养 的人 才 提 出符 合 自己利 益 的要 求 ;个人利 益的 凸现 ,也相 应地要求教 育的改 革 ;大量经 济实体 的诞生 ,其对人 才质 量和规 格 的要求更是对 教育形成 了冲击 。多元 化的利 益 主体可 以分为三 类 :国家 利益 、社会 利益和 个 人利益 ,而这 不 同的利 益主体对教育 的要求 是 不同的 ,有时 甚至对立 。按照市 民社 会理论 的分 析框架 ,也 至少存在着 国家利益和 社会利 益 两类 , 国家 更加考虑 长远 利益 、 公 众利 益 , 以 维持 社会 的可持续 发展 ,而社 会的各利 益主体 则 注重 自己的眼前 利益 ,盼 望短期利益 的快速 实现 。

 伴 随市场经济诞 生的各利 益主体 的教 育要 求,应该 由国家进行理智而公正的调节。...

篇六:素质教育的政策失真现象

:收集本地区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政策失真现象,分析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

 首先,国家提出向质教育转变是顺应时代,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正确决定。对全面提高我国民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作为党和国家为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而采取的重大决策提上各级党和政府的议程。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党和国家的三令五申,决定了向素质教育转轨成为必然趋势。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其地位决定了必须由应试教育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转变来。

 然而在一些地区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政策失真现象层出不穷,归纳为以下几类。

 偷梁换柱型。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从本地区、本部门的利益出发,挑选其中对自己有利的部分贯彻实施,对自己不利的部分则抛之脑后、置之不理;又或者曲解上头文件刚领性文件,断章取义。比如用素质教育的名义简单更换传统教育措施的行为;再比如将素质教育理解为简单的技术教育、简单的生活教育和简单的社会适应教育。这些均是各自从自身利益出发,将素质教育单纯理解为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身体素质和艺术修养提高等等,都属各取所需的情况做了表面文章,而未被转化为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即政策并未真正落到实处,成了空架子。典型的表现为“领导搞素质教育,老师搞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这些情况实质上是按照运动的方式推广素质教育,没有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是形式主义、行政主义、官僚主义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体现。

 政策浮夸型。

 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附加了不恰当的内容,盲目扩大政策外延,使政策的调控对象、范围超越政策原定的要求。比如将改善教育工作的物质条件说成是实施素质教育,把工作的重心放在什么建宿舍,操场等一些立杆见效的实物上,还有一些更加夸张,学校领导天天跑饭馆说拉赞助去了,到后来直接是挺着个堪比女人十月怀胎般大小的肚子回来。这种被人们称为“素质教育是个筐、什麽都往里面装”的现象导致素质教育外延无限扩大,实质上淡化了素质教育的中心内容。

 无动于衷型。一些地区学校假借说本地区实施素质教育的难道大,面对检查的时候直接推脱说无法实施,硬件条件不允许,把检查人员打发了,又或者一餐饭一条烟搞定。继续推行着“ 四班子搞素质教育,老师搞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 出现这些现象有着它们的特定的原因。

 第一.社会的是根本原因。教育改革处于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中,必将受到其影响。

 面对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GDP 快速连续几年以两位数高数增长,而国民的思想却还停留在十年甚至几十年的地步,没有意识到要思想与经济同步推进,导致了物质与精神瘸腿瘪状。上层决策没有这意识,下层群众更没有领导的带动, 第二,当事者利益驱动。这里的当事着不单单是当权者,更很广泛地涉及到普通家长们。在教育局,学校,领导的任期是有限的,能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政绩出来决定着他们的未来出路,所以做一些立竿见影的事最能体现他们的能力来,自己看得见,领导也看得见。所以对于实施素质教育的利益驱动性就不是很强,甚至敷衍了事,稳扎稳打应试教育。而对于普通的家长,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上到一个好的中学大学,而学业的晋升又是以分数为金杆定律,别无他路,只能无奈地放弃其他能力的培养,殊不知这样反而得不偿失,但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这样了。

 第三,素质教育自身的实施难度的原因。素质教育的含义上就要求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多项能力,不仅是书本上的还多的是实际生活中的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德智体美劳五方面,以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上。单单从一个数量上就要求学校需要注重更多的方面,更多的是除了分数容易创造出来以外,其他的项目不是一朝一夕能够体现出来的,自然得不到教育者的喜欢 虽然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政策失真现象很困难,但是必须做好素质教育的路子,促进教育的全面发展,繁荣经济。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点着: 一. 磨合各方利益,共同发展素质教育。伴随市场经济诞生的各利益主体的教育要求,

 应该由国家进行理智而公正的调节。改进不合理的政绩评价体制,不能单单以升学率和高分率作为评价的标准和核心。特别是作为负责教育决策工作的领导和从事具体工作的教师,千万不能失去自我,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二. 树立素质教育的权威。作为我国稳扎稳打推进的实现国家富强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一定要以素质培养为出路,。国家也曾经明文出台文件甚至法律肯定素质教育的地位。明确素质教育的定义,避免一些人的歪曲虚假素质教育的含义,糊弄群众。同时坚定走素质教育这条教育路子不动摇,既要坚持又要与时俱进,完善素质教育的内涵,但又不是简单的扩大范围和广度。

 三. 广泛传播科学知识。其实,现在一些落后的社会思潮干扰教育工作是因为社会对教育的极度关心与教育科学知识传播不广造成的,国家应该实施教育科学普及工程。让他们知道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完善教育传播者的知识体系,拥有完整的系统的知识才能更好地传播。

 总之,不管是素质教育还是单一的小学的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现象的出现都有其出现的原因,出现了表明我们的体制中有弊端,还有需要去改进的地方。而改进的时候必须注意到紧扣素质教育的核心----全面发展,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素质教育的体制才能在错误中得到完善.,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篇七:素质教育的政策失真现象

节 教育政策失真的主要原因及对策任小爱 20080401035

 一、教育政策失真的表现 1象征性政策执行 指只有表面文章,没有具体措施,在组织人员、资金上都没有到位的执行活动。 教育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只是被宣传一通,做了表面文章,而未被转化为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即政策并未真正落到实处,成了空架子。典型的例子是“领导搞素质教育,老师搞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这些情况实质上是按照运动的方式推广素质教育,没有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是形式主义、行政主义、官僚主义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体现。

  2、附加性政策执行 主要指政策执行过程中附加了不恰当的要求内容,使政策的调整对象,范围力度、目标超出了政策原定要求。 “土政策”是附加式政策的一种表现形式,指打着贯彻上级政策要结合实际的旗号而自行附加额外目标的政策。

  比如将改善教育工作的物质条件说成是实施素质教育;说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还有提高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等等流行说法,这种被人们称为“素质教育是个筐、什麽都往里面装”的现象导致素质教育外延无限扩大,实质上淡化了素质教育的中心内容。其实,上述这些是教育中的常规工作,以前也引起了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只是没有解决好而已,难道提出素质教育这个名词就能解决长久解决不了的难题?

  3、选择性政策执行 主要指一个完整的政策执行时,只有部分被贯彻落实,其余则被遗弃,使政策内容残损不全,不能有效完整的实现原定的政策目标。

  4、替代性政策执行 这主要指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被换上与原政策表面一致而事实上背离的内容。如“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 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从本地区、本部门的利益出发,“断章取义,各取所需”,挑选其中对自己有利的部分贯彻实施,对自己不利的部分则抛之脑后、置之不理。比如用素质教育的名简单更换传统教育措施的行为;再比如将素质教育理解为简单的技术教育、简单的生活教育和简单的社会适应教育,等等,这些均是各阶层从自身利益出发对未来人才的要求;将素质教育单纯理解为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身体素质和艺术修养提高等等都属各取所需的情况。

  5、观望性政策执行 这主要指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政策执行主体总是被动坐观,观上面的招数,等新政策出台,观上面的态度,看是否来硬的,观左右行动,看是否动真的。如“软拖”。

  6、照搬式政策执行 这主要指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执行主体机械的照搬照抄,原原本本传达,不折不扣落实。

 二、. 教育政策失真的主要原因 主要与影响教育政策执行的因素有关 1教育政策问题的特性问题本身的复杂程度待规范的目标团体的行为种类1.目标团体的人数目标团体的人数目标团体的调适量的大小(渐进式改革)

 2 教育政策本身的因素教育政策的正确性教育政策的具体明确性教育政策资源的充足性

 3 、教育政策以外的因素(1)目标团体对教育政策执行的影响,如他们的态度。(2)政策执行者对政策执行的影响如:政策执行主体的认知状况;利益需要;政策执行主体的意志力和领导技能(3)政策执行组织对政策执行的影响(4)主要从以下各方面影响政策执行:组织结构的合理程度;执行机构内部或执行机构之间的融合程度;执行机构的执行规则

 4 、教育政策环境 任何政策的执行都离不开环境的影响,影响政策执行的环境因素主要有:政治文化环境,体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心理环境,国际环境等。

 三、减少教育政策失真的对策 完善管理体制 提高执行人员素质 科学诊断问题 政策执行公共化 及时跟踪评估 强化监督监控(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明确职责,制定必要执行法规和制度) 加强舆论宣传加强舆论宣传

篇八:素质教育的政策失真现象

代号:

 10 532学号:

 S 10 17 10 0 7密级: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科学素质教育政策执行困境及对策

 U lI I lUIIII IIII IIM IlU UIY 2 3 58 6 3 0D if f icu lties a n dC o u n te r m e a su r e s O nth eIm p le m e n ta tio no fC h in a ’ SS cie n tif ic E d u c a tio nP o lic yb yL I NS e nB . E . ( S h a n D o n gN o r m a lU n iv e r sity )201 0A th e sis su b m itte d inp a r tia lsa tisf a c tio no fth er e q u ir e m e n tsf o r th ed e g r e eo fM a ste r o f e d u c a t io n1nH ig h e re d u c a t io nin th eG r a d u a t e sc h o o lo fH u n a nU n iv e r sityS u p e r v iso rV ice—P r o f esso r J I A N GJia q io n gN o v e m b e r , 2 0 12

 湖南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问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作者签名:

 芥家日期:

 y12,- , J月刁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湖南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本学位论文属于1、 保密口, 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2、 不保密团。(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作者签名:

 孑卜2k刷程名‘卞霖哆77月月,,∥∥年年≯二馆憧∥ 彬期期

 我国科学素质教育政策执行困境及对策摘要随着人才和科技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 科学素质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 科学素质教育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科学素质教育政策在科学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推进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各项科学素质教育政策自执行以来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与此同时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些问题。

 本研究以长沙市初中和小学为例, 揭示科学素质教育政策执行现状及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剖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并针对这些具体问题提出解决建议。首先, 本文阐述了科学素质教育政策的出台背景、 分析了政策执行的意义和作用, 肯定了科学素质教育政策执行以来取得的成效。

 其次, 从执行困境入手,剖析了科学素质教育政策目前存在政策执行工具单一、 中央政策“地方化” 不畅、科学素质教育地位不稳固、 政策执行城乡差距大等政策执行困境。

 同时, 从政策资源、 政策执行主体、 政策内容本身、 政策执行环境等视角和维度系统解析产生科学素质教育政策执行困境的原因。

 最后针对科学素质教育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四点建议:

 明确政策执行主体, 建立合理监督评估机制; 增强师资力量,完善教师在职培训; 增加教育投入, 优化硬件设施; 缩小城乡差距, 实现均衡发展。关键词:

 科学素质教育政策; 政策执行; 对策II

 A b str a c tA s ta le n ts a n dte c h n o lo g y h a v e b e c o m e f oc u s e s o f in te r n a tio n a lco m p etitio n ,sc le n tln clite r a c ye d u c a tio n is u se d a s a nim p o r ta n t m e a su r in gin d e xin ac o u n tr v , sc o m p r e h e n siv en a tio n a lstr en g tha n dp a idm o r e a n dm o r ea tten tio n . S cien tif ic litera cve d u c a t lo np o lic y p la y sa nim p o r ta n tr o le inim p le m e n tin gscien tif iclitera cyed u ca tio n .S c le n tif iclite r a c ye d u c a tio np o lic ie s h a v e m a d e so m ep r o g r e sssin c eth e ya r ec a r r ie do u t 1n o u rc o u n tr y , w h ilea t th e sa m etim eth e ystill h a v em a n yp r o b le m s in ev ita blv .T h isth e sis, ta k in gC h a n g sh a ’ sju n io rm id d le sc h o o lsa n dp r im a r ysc h o o ls f o rex锄pIe,r e V e a ls th e c u r r e n t situ a tio n o fscien tif iclitera cy ed u ca tio n ’ sim p le m e n ta tio na n d th ee x lstm g p r o b le m s, p r o b e sin to th e r e a s o n s o f th e sep r o b le m s, a n dp r o p o se sth eso lu tio n s to th e sep r o b lem s.F 。

 1rst a n df o r e m o st, th is th e sisin te r p r e ts th eb a c k g r o u n d o f th ep o licies o fsc le n t in Clite r a c ye d u c a tio n , a n a ly z e sth e irsig n if ica n cea n def f ects, a n da m 珊s th e ira c h ie v e d ef f ects sin c e th eim p le m e n ta tio no fsc ie n tif iclite r a c y e d u c a tio n . A n d th en.se ttln ga b o u t th eim p le m e n ta tio n p r e d ic a m e n t, it a n a ly z e s th ee x istin gc u r r e n tp r o b le m s:

 th esin g le n e ss p o lic y im p le m e n ta tio n to o ls, th e im p e d im e n t o f C e n tr a lp o licy ’ S lo c a liz a tio n , th e u n sta b le n e ss o fsc ie n tif icq u a litye d u c a tio n , s sta tu s, a n d th eb lgg a pb e t w e e nu r b a n a n dr u r a l a r e a sd u r in gth ep o lic yim p le m e n ta tio n . A tth esa m etlm e ‘b a se d o n th ep e r sp e c tiv e s o fp o lic y r e so u r c e , p o lic y im p le m e n ta tio n su biect,p o lic yc o n t e n ta n dp o lic yim p le m e n ta tio ne n v ir o n m e n t, a n dth ed im e n sio nsv stem . ita n a ly z e sth e r e a s o n so f th eim p le m e n ta tio n p r e d ic a m e n t o f scien tif iclite r a c ve d u c a tio n ・A tle n g th , a im in ga tth e sep r o b le m se x iste din sc ie n tif iclite r a c ye d u c a tio n .1tP u ts u p f o u rsu g g e stio n s:

 c le a r in gp o lic y im p le m e n ta tio n su bje c t a n de sta b lish in gp r o p e r su p e r v isio na n de v a lu a tio nm e c h a n ism ; str e n g th e n in gte a c h e r s, f a c u ltie s a n d1m p r o v m g te a c h e r s’ in 。

 se r v ic etr a in in g ; in c r e a sin gth e e d u c a tio n in v e stm e n t a n do p tim iz in gth eh a r d w a r ef a cilities; n a r r o w in gth eg a pb e t w e e nu r b a n a 11d r u r a Ia r e a sa n dr e a liz in gth eb a la n c e dd e v e lo p m e n t.K e yW o rd s:

 S cien tif iclite r a c ye d u c a tio np o lic y ; P o lic yim p le m e n ta tio n ; S u g g e stio nm

 我国科学素质教育政策执行困境及对策目录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I摘要………………………………………………………………. . . ……………IIA bstrac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II插图索引……………………………………………………………………………V I附表索引……………………………………………………………………………………………………V II第1章绪论………………………………………………………………………11. 1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 2文献综述…………………………………………………………………. . 11. 3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61. 3. 1基本思路………………………………………………………………61. 3. 2研究方法………………………………………………………………7第2章科学素质教育政策的出台背景及执行初步成效……………………………82. 1科学素质教育政策的出台背景及基本内容………………………………82. 1. 1科学素质教育政策概念界定…………………………………………82. 1. 2我国科学素质教育政策的出台背景…………………………………. 82. 1. 3关于科学素质教育政策的主要文本…………………………………. 92. 2政策执行的内涵及意义、 作用…………………………………………. 112. 2. 1政策执行的基本含义………………………………………………一112. 2. 2政策执行的意义、 作用……………………………………………. . 122. 3科学素质教育政策执行成效……………………………………………. . 12第3章科学素质教育政策执行困境及原因探析…………………………………153. 1科学素质教育政策执行困境现状分析…………………………………. . 153. 1. 1政策执行工具单一…………………………………………………. . 153. 1. 2中央政策“地方化” 不畅…………………………………………. . 163. 1. 3科学素质教育地位还不稳固………………………………………. . 173. 1. 4 政策执行落实城乡差距明显………………………………………. . 183. 2科学素质教育政策执行困境原因探析…………………………………一213. 2. 1政策资源不足………………………………………………………. 213. 2. 2政策内容本身存在缺陷……………………………………………一273. 2. 3政策执行者认识不足, 组织间分工不明确…………………………283. 2. 4 政策执行环境中功利主义盛行, 缺乏监督与反馈机制……………30IV

 硕士学位论文第4 章科学素质教育政策执行的改进策略………………………………………324 . 1明确政策执行主体, 建立监督评估机制………………………………. . 324 . 1. 1明确政策执行的责任主体, 形成“一主多辅” 的格局……………324 . 1. 2提高执行者素质, 让政策执行更科学有效…………………………324 . 1. 3建立合理监督评估机制, 让政策执行有“续航力” …………. . …. . 334 . 2增强师资力量, 完善教师在职培训……………………………………. . 334 . 2. 1增加专职小学科学教师的数量……………………………………. . 334 . 2. 2提高科学教师专业素养, 调动新进教师积极性……………………334 . 2. 3完善科学教师的在职培训机制……………………………………. . 344 . 3增加科学素质教育投入, 优化硬件设施………………………………. . 344 . 3. 1增加教育经费投入, 保障政策完整执行……………………………344 . 3. 2建立明确的资金制度, 保证资金用在实处…………………………354 . 3. 3优化硬件设施, 合理编排教材……………………………………. . 354 . 4 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均衡发展……………………………………………364 . 4 . 1政策“天平"适当向郊区及乡镇倾斜………………………………364 . 4 . 2城乡学校结对帮扶, 实现共赢……………………………………. . 364 . 4 . 3郊区及乡镇学校要自强, 变“输血"为“造血” …………………37结论…………………………一9S IO t6. . . . …………. :

 ………………………………………………. 38参考文献……………………………………………………………………………39致谢………………………………………………………………………………………………………. 4 2附录A 关于我国科学素质教育政策执行情况的小学科学教师调查问卷………. 4 3附录B 关于我国科学素质教育政策执行情况的初中分科科学教师调查问卷…. . 4 7V

 我国科学素质教育政策执行困境及对策插图索引图3. 1小学每学期开展科技活动次数图……………. ……………………………18图3. 2 31名小学科学教师学科背景分布图………………………………………22图3. 3 31名小学科学教师对教材满意状况……………………. …………………24图3. 4 30 名初中分科科学教师对教材满意状况…………………………………24图3. 5 31名小学科学教师对20 11年在职培训经费了解状况……………………27图3. 6 近年来我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 D P 的百分比………………………………30V 1

 硕士学位论文附表索引表2. 1本文涉及的主要科学素质教育政策一览表………………………………. 10表2. 2 20 12年长沙市青少年科技活动安排………………………………………14表3. 1小学科学实验室和科技活动室配置情况…………………………………. 19表3. 2小学教室多媒体配置和教师使用多媒体情况……………………………一20表3. 3初中教室多媒体配置和教师使用多媒体情况……………………………. 21V II

 1. 1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章绪论邓小平曾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的响亮口号, 21世纪我们跨入了知识经济时代, 为了增强国家的科技竞争实力, 国民科学素质的提高被各国政府提上了议事日程。

 19 8 9 年, 美国制定了旨在提高全体美国人科学素质的“20 61计划” ,提出到20 6 1年哈雷彗星再次光临地球时, 美国公民人人具有基本科学素质的目标。

 英国则于19 8 8 年通过《教育改革法》 , 明确规定在中小学实施统一的“全国学校课程” , 将科学列为三大“核心学科” 之一。

 【l】

 我国也于19 9 9 年明确将基础科学教育的目标从培养科技人才调整为“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质” 。

 同时, 还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科学素质教育的政策。

 19 9 9 年6 月 ,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

 20 0 2年, 我国颁布了建国以来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 。

 20 0 6 年, 国务院颁发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20 0 6. 20 10 - 20 20 )》 。

 《纲要》 明确将未成年人确定为科学素质建设的四类重点人群, 并置于首位。尽管科学素质教育越来越得到各方面的重视, 相关的科学素质教育政策也在慢慢推广开来, 但是政策执行这一重要环节却常常为人们所忽视。

 如果政策执行不到位, 便可能出现政策的象征性执行、 附加式执行、 残损式执行、 替代式执行、机械式执行等政策执行偏差, 这些偏差轻则削弱政策执行的成效和力度, 重则致使政策与原本的宗旨、 要义完全背离, 出现事与愿违的局面。

 美国学者艾利森甚至认为, 政策方案对于政策目标的贡献率只有10 %, 而其余9 0 %则取决于政策的执行。

 【2】

 任何一个国家、 任何一个时期都会不同程度地发生政策不配套、 执行没有力的问题。

 【3】

 ‘‘千里之堤、 毁于蚁穴IP lP9 如果我们对科学素质教育政策执行目前存在的这些偏差视而不见、 选择性忽略, 那么将使科学素质教育各项政策无法落到实处, 无法发挥其真正作用, 让其宣传、 推广效果大打折扣。

 在此背景下, 对科学素质教育政策执行的情况的研究就显得十分迫切和有必要。

 本文从政策执行的角度分析科学素质教育执行过程中产生的偏差和遇到的问题, 剖析其成因, 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以期为科学素质教育政策在今后更好地执行提供一点启示和借鉴。1. 2文献综述近年来, 随着科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所认知, 与科学素质教育相

 我国科学素质教育政策执行困境及对策关的文献也日趋增多, 概括来讲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科学素质及科学素质教育的概念界定、 综合科学课程改革、 科学课程实施情况等方面。

 这些研究为我们进一步探究科学素质教育政策的执行奠定了一定基础。1. 对科学素质以及科学素质教育概念的研究按照美国当代著名理科教育家拜比( R . W . B y b e e )的研究, 第一次使用“科学素质” ( S cien tif ic L ite r a cy )一词的是美国学者科南特( C o n a n t)。

 他在19 52年出版的“科学中的普通教育” ( G en er a l E d u c a tio n in S cien ce)一书中认为, 被人们称之为“专家"的那些人, 其最大特点是他们具有“科学素质” 。

 【4 】

 尽管距“科学素质"这一称谓第一次提出已经过去了近6 0 年的时间, 但目前学术界仍然无法对科学素质( 科学素养)和科学素质教育的概念形成统一的定论。关于科学素质( 科学素养)这一概念的界定, 比较典型的有:

 美国科学促进委员会出版的《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 ( S cien ceF o rA llA m e r ic a n )在导论中指出:

 “科学素养包括数学、 技术、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许多方面, 这些方面包括:熟悉自然界、 尊重自然界的统一性; 懂得科学、 数学和技术相互依赖的一些重要方法; 了解科学的一些重大概念和原理:

 有科学思维的能力; 认识到科学、 数学和技术是人类共同的事业, 认识它们...

篇九:素质教育的政策失真现象

教育理论、 政策与实践素质教育理论、 政策与实践二○○五年十二月十一日二○○五年十二月十一日

 一、 过去的二十年是素质教育理论、一、 过去的二十年是素质教育理论、政策和实践不断演化的过程政策和实践不断演化的过程20世纪世纪7070年代末年代末8080年代初, 各经济发达国家都年代初, 各经济发达国家都陆续进行教育改革, 旨在提高教育质量、 培养更陆续进行教育改革, 旨在提高教育质量、 培养更多的人才。

 这种情势给刚刚走出十年多的人才。

 这种情势给刚刚走出十年“ “文革影, 尚未恢复元气的中国教育事业提出了巨大挑影, 尚未恢复元气的中国教育事业提出了巨大挑战如何迅速培养一大批高学历人才, 缓解人才战如何迅速培养一大批高学历人才, 缓解人才战。

 如何迅速培养大批高学历人才, 缓解人才战。

 如何迅速培养大批高学历人才, 缓解人才严重紧缺和断层, 是当时中国教育面临的最大现严重紧缺和断层, 是当时中国教育面临的最大现实问题。

 但由于高考制度刚刚恢复, 高校和招生实问题。

 但由于高考制度刚刚恢复, 高校和招生规模都相当小, 出现了规模都相当小, 出现了“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局面。

 受此影响, 我国中小学出现了局面。

 受此影响, 我国中小学出现了“ “片面追求升学率升学率” ” 和以考试分数为唯一评价学校、 教师与和以考试分数为唯一评价学校、 教师与学生的不良倾向。学生的不良倾向。  20文革” ” 阴 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 的的片面追求

 一、 过去的二十年是素质教育理论、一、 过去的二十年是素质教育理论、政策和实践不断演化的过程政策和实践不断演化的过程为纠正这一弊端, 2020世纪世纪80教育理论界展开了一场旨在教育理论界展开了一场旨在“ “端正教育思想, 明确教育目标确教育目标” ” 的大讨论, 提出了克服应试教育弊的大讨论, 提出了克服应试教育弊端、 实施素质教育的强烈要求。

 有了这个针对性,端、 实施素质教育的强烈要求。

 有了这个针对性,素质教育在开始时的内涵就是素质教育在开始时的内涵就是“ “两全一生动(面素质教育在开始时的内涵就是素质教育在开始时的内涵就是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让学生生动活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泼地发展)

 ” ” 。

 到了。

 到了1 9971 997年, 素质教育的内涵被充实为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

 随充实为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

 随后, 德育为先、 和谐发展等思想进一步扩充了素后, 德育为先、 和谐发展等思想进一步扩充了素质教育的内涵。

 当然, 作为新生事物, 素质教育质教育的内涵。

 当然, 作为新生事物, 素质教育理论的建构过程也出现了不少争议。理论的建构过程也出现了不少争议。  为纠正这一弊端,80年代中期开始, 我国年代中期开始, 我国端正教育思想, 明两全一生动(面两全生动(面两全生动(面年, 素质教育的内涵被

 一、 过去的二十年是素质教育理论、一、 过去的二十年是素质教育理论、政策和实践不断演化的过程政策和实践不断演化的过程  从素质教育政策上说,从素质教育政策上说, 2020世纪世纪90《《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 ( (1 993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 》 ( (1 99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 》 ( (1 9991 999)

 , 阐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 目标、 重点)

 , 阐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 目标、 重点和措施, 基本形成了我国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政策框架。和措施, 基本形成了我国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政策框架。之后根据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之后根据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之后, 根据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又出台了一些新之后, 根据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又出台了一些新的支持性政策, 如的支持性政策, 如20012001 年年《《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决定》 》 、 、 20032003年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的决定》 》 和和20052005年年《《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若干意见》 》 、 、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等文件, 这些都为素质教育工作的推进提供了良好的支撑,等文件, 这些都为素质教育工作的推进提供了良好的支撑,也使我国素质教育政策在宏观上逐渐完备。

 在宏观政策的也使我国素质教育政策在宏观上逐渐完备。

 在宏观政策的指导下, 各地也相继出台了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政指导下, 各地也相继出台了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政策。策。90年代, 国家先后颁布了年代, 国家先后颁布了1 993)

 、)

 、 《《关于当前积关于当前积1 997)

 和)

 和又出台了又出台了些新些新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

 一、 过去的二十年是素质教育理论、 政策和一、 过去的二十年是素质教育理论、 政策和实践不断演化的过程实践不断演化的过程  在素质教育理论和政策的指导下, 地方各级政府、在素质教育理论和政策的指导下, 地方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广大教师在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方教育行政部门、 广大教师在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涌现出一大批很好的典型,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涌现出一大批很好的典型,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

 到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

 到20全国不但出现了一批勇于实施素质教育的学校, 而全国不但出现了一批勇于实施素质教育的学校, 而且出现了像湖南汨罗山东烟台等一大批大面积推且出现了像湖南汨罗山东烟台等一大批大面积推且出现了像湖南汨罗、 山东烟台等且出现了像湖南汨罗、 山东烟台等进素质教育的地区。

 可以肯定地说, 还有不少区域进素质教育的地区。

 可以肯定地说, 还有不少区域和学校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好经验、 好做法还未和学校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好经验、 好做法还未来得及总结和梳理。

 这些都表明, 素质教育的推进来得及总结和梳理。

 这些都表明, 素质教育的推进和实施并不是没有可能和空间。和实施并不是没有可能和空间。可以看出, 在理论、 政策和实践三个维度上, 素质教育都表现出成绩与困难共存。

 也正是在这种状态教育都表现出成绩与困难共存。

 也正是在这种状态中, 素质教育不断演化、 不断发展。中, 素质教育不断演化、 不断发展。20世纪世纪9090年代后期,年代后期,大批大面积推大批大面积推  可以看出, 在理论、 政策和实践三个维度上, 素质

 一、 过去的二十年是素质教育理论、一、 过去的二十年是素质教育理论、政策和实践不断演化的过程政策和实践不断演化的过程  目前, 素质教育正处在国家推进、 区域和目前, 素质教育正处在国家推进、 区域和学校探索的过程中, 一些关键性环节, 如,学校探索的过程中, 一些关键性环节, 如,课程改革教育正朝着积极的方面发展。

 但课程改革教育正朝着积极的方面发展。

 但总体看素质教育还没有积累到实现整体总体看素质教育还没有积累到实现整体总体看, 素质教育还没有积累到实现整体总体看, 素质教育还没有积累到实现整体性转型的阶段。

 同时一些久治不愈的顽症性转型的阶段。

 同时一些久治不愈的顽症在新的形势下出现了愈演愈烈的现象, 青在新的形势下出现了愈演愈烈的现象, 青少年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仍然令人担忧。少年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仍然令人担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任重道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任重道远。

 二、 对素质教育理论、 政策二、 对素质教育理论、 政策及其研究的基本认识及其研究的基本认识首先, 素质以先天禀赋为基础, 它通过知识、 能力及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等基本要识、 能力及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等基本要素在新的环境下不断更新、 重组、 调整,素在新的环境下不断更新、 重组、 调整,发展为内在的、 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结构。发展为内在的、 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结构。这个过程不是个体自发的, 也不是完全受这个过程不是个体自发的, 也不是完全受制于客观环境的, 而是通过教育的导向性制于客观环境的, 而是通过教育的导向性补充和调整加以实现的。

 个体具有的素质补充和调整加以实现的。

 个体具有的素质的总量、 类型、 呈现方式及和谐度, 反映的总量、 类型、 呈现方式及和谐度, 反映其素质水平高低, 影响其生存状态、 成长其素质水平高低, 影响其生存状态、 成长路径, 决定其发展的可持续性。路径, 决定其发展的可持续性。  首先, 素质以先天禀赋为基础, 它通过知

 二、 对素质教育理论、 政策二、 对素质教育理论、 政策及其研究的基本认识及其研究的基本认识  第二, 素质教育所说的素质既指个体素质,第二, 素质教育所说的素质既指个体素质,更指支撑我国综合国力、 民族复兴和国家更指支撑我国综合国力、 民族复兴和国家安全的全体劳动者的整体素质。

 不管是哪安全的全体劳动者的整体素质。

 不管是哪个角度它都至少包含以下基本素质:

 认个角度它都至少包含以下基本素质:

 认个角度, 它都至少包含以下基本素质:

 认个角度, 它都至少包含以下基本素质:

 认同自己的国家、 能与世界对话、 热爱学习、同自己的国家、 能与世界对话、 热爱学习、学会学习、 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体魄学会学习、 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体魄健全、 充满活力、 心灵丰富、 能够尊重与健全、 充满活力、 心灵丰富、 能够尊重与理解、 沟通与合作、 追求自己幸福和爱护理解、 沟通与合作、 追求自己幸福和爱护他人幸福等。他人幸福等。

 二、 对素质教育理论、 政策二、 对素质教育理论、 政策及其研究的基本认识及其研究的基本认识  第三, 对于中小学生而言, 学校为其一生第三, 对于中小学生而言, 学校为其一生的发展奠定最基础性的条件和必要准备,的发展奠定最基础性的条件和必要准备,因此, 素质教育不是脱离现实条件的因此, 素质教育不是脱离现实条件的“ “理想化教育想化教育” ”不是针对部分人的不是针对部分人的“ “精英教想化教育想化教育, 不是针对部分人的, 不是针对部分人的育育” ” , 也不仅仅是, 也不仅仅是“ “特长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教育, 也是培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教育, 也是培养合格公民的教育。合格公民的教育。理精英教精英教精英教, 它就是特长教育” ” , 它就是

 二、 对素质教育理论、 政策二、 对素质教育理论、 政策及其研究的基本认识及其研究的基本认识  第四, 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 而是把适第四, 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 而是把适宜的记诵、 必要的训练和考试作为检查、宜的记诵、 必要的训练和考试作为检查、促进和发展学生的手段; 也不是不要知识促进和发展学生的手段; 也不是不要知识学习, 而是更强调知识应用、 综合与发现,学习, 而是更强调知识应用、 综合与发现,学习, 而是更强调知识应用、 综合与发现,学习, 而是更强调知识应用、 综合与发现,更重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的培养, 强调更重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的培养, 强调这一学习过程本身就是学生养成道德习惯、这一学习过程本身就是学生养成道德习惯、体验道德成长的主要资源。体验道德成长的主要资源。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 我们不把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置于对立的两端。和应试教育置于对立的两端。  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 我们不把素质教育

 二、 对素质教育理论、 政策二、 对素质教育理论、 政策及其研究的基本认识及其研究的基本认识  第五, 素质教育应该有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第五, 素质教育应该有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标准和分学段的具体要求。

 城市、 城镇的标准和分学段的具体要求。

 城市、 城镇和农村中小学, 由于学生家庭背景、 生存和农村中小学, 由于学生家庭背景、 生存竞争方式社会环境氛围竞争方式社会环境氛围竞争方式、 社会环境氛围、 教师专业水平、竞争方式、 社会环境氛围、 教师专业水平、职业与生活价值观, 以及工作心态, 都有职业与生活价值观, 以及工作心态, 都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 必须允许和支持各地很大的不同。

 因此, 必须允许和支持各地区、 各学校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区、 各学校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民众心理和教育传统, 探索有自己特点的民众心理和教育传统, 探索有自己特点的素质教育发展道路和实施策略。素质教育发展道路和实施策略。教师专业水平教师专业水平

 二、 对素质教育理论、 政策二、 对素质教育理论、 政策及其研究的基本认识及其研究的基本认识  应该说, 广大教育科研工作者的研究对素质教育应该说, 广大教育科研工作者的研究对素质教育的推进和实施是有重要贡献的。

 另一方面, 站在的推进和实施是有重要贡献的。

 另一方面,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从研究无止境和更高要求看, 素新的历史起点, 从研究无止境和更高要求看, 素质教育理论、 政策及其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 主质教育理论、 政策及其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 主要表在要表在要表现在:要表现在:• • 第一, 素质教育理论研究过于局限在教育学范围内,第一, 素质教育理论研究过于局限在教育学范围内,局限于概念、 定义的争论, 而且连续性不够。局限于概念、 定义的争论, 而且连续性不够。• • 第二, 理论上...

篇十:素质教育的政策失真现象

0 6 年第1期( 总第17 5期)教盲埠圣E D U C A T lO NE X P L O R A T I O NN o . 1, 20 0 6G e n e r a l, N o . 17 5教育政策执行偏差的表现、 原因及矫正措施石火学( 福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福建福州350 0 0 2)摘要:

 在当前的教育政策贯彻执行实践中存在着教育政策执行偏差现象, 教育政策执行上偏差的产生有着深刻的主客观原因。

 剖析产生偏差的原因. 并从教育政策质量、 政策执行人员的素质、 执行资源和监督评估机制四个方面矫正教育政策执行偏差. 对于准确、 全面地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 促进党的教育方针、 政策的全面落实,具有重要的作用。关键词:

 教育政策; 执行偏差; 原因; 矫正措施中图分类号:

 G 4 0—001. 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 0 2—0 8 4 5( 20 0 6)0 1—0 0 51—0 3教育政策执行是实现教育政策目标的实践环节. 教育政策方案变成现实。

 有赖于有效的教育政策执行。

 美国政策学者艾利森认为. “在实现政策目标的过程中. 方案确定的功能只占10 %. 而其余9 0 %取决于有效的执行” 。

 然而. 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 由于主客观上的原因, 其行为效果偏离了政策目标的现象屡见不鲜. 这不但不能实现政策目标. 解决教育政策问题, 而且产生了不良的后果,导致教育政策执行偏差的出现。一、 教育政策执行偏差的表现形式1. 象征性执行即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 执行主体只做表面文章,或只做宣传而不见诸具体的操作性行动. 也就是说教育政策并未落到实处. 其结果使政策成为一纸空文。

 成为空架子。

 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就是最好的例证。

 一方面, 有关素质教育的宣传轰轰烈烈, 有关部门领导、 教师言必谈素质教育:

 而另一方面, 应试却在踏踏实实地进行。

 以往普遍认为是禁锢教师、 学生枷锁的“应试教育” 表面上被打碎. 但却被冠以“素质教育” 名义实施新的“应试教育” ,结果使得有关素质教育的政策停留在文字上、 文件上. 无法落到实处. 难以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2. 附加式执行主要指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被附加了另外的内容.使原政策的外延扩大. 调整的范围、 力度、 目标和政策对象超出了原政策的要求。

 农村中小学的收费. 多是教育收费政策附加式执行的表现形式. 突出体现在收费的范围和力度超出了原政策的范畴. 出现乱收费、 多收费的现象。3. 残损式执行即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无视政策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收稿日期:

 20 0 5—0 6—28作者简介:

 石火学( 19 6 8 一), 男, 安徽安庆人, 福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教育学博士. 从事g x - f f - 商c策和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一51一断章取义. 为我所用. 有利的就执行, 不利的或与自己利益价值相矛盾的就放弃执行。

 如一些地方执行机构在执行教育政策时. 只强调政策赋予的权利. 而放弃义务、 无视政策责任. 谋求使政策成为自己谋取权力或利益的工具。4 . 替代式执行即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 从表面看与原政策相一致. 而实际上背离了原政策的精神内容, 挂羊头, 卖狗肉. 用地方的土政策取代国家的教育政策. 使执行的内容完全背离了原政策的要求. 如许多城市学校实施的农民工子弟的借读政策、 异地就学政策等. 就是一种教育政策的替代式执行的典型形式。

 教育政策的替代式执行是一种最为严重的执行偏差. 它严重地伤害了教育政策的严肃性和权威性.5. 机械式执行主要指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 过分夸大教育政策的原则性. 无视教育政策的灵活性, 不因地制宜, 而是机械地教条式执行。教育政策的执行应是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以上五种教育政策执偏差中. 前四种是无视教育政策的原则性.最后一种是无视教育政策的灵活性。

 共同的结果是不仅导致教育政策的执行偏差.“好政策” 不能有好的结果. 而且会带来消极的后果. 浪费了有限的政策资源, 损害了党和国家政策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二、 教育政策执行偏差产生的原因既然教育政策存在上述种种的执行偏差. 因此有必要找出纠正偏差的措施. 否则. 教育政策要么是装饰的“花瓶” . 浪费了有限的政策资源. 要么成了损害政策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的“利器” 。

 为了使措施对症下药. 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 从以上执行偏差的表现中. 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1. 教育政策执行偏差产生的客观原因( 1)转型期政策环境的复杂性政策环境一般包括经济环境、 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  万方数据

 经济现象的复杂性主要是经济领域的市场化和我国加入W T O 后对经济活动所带来的影响和冲击对于教育政策执行的影响。

 体现在教育政策目标和执行手段的多样性以及教育政策资源的确定性上。

 在计划经济时代. 教育目标主要是政治功能. 教育执行资源完全通过计划和行政的方式配置:

 而现在教育目标主要是经济功能。

 教育执行资源除了完全通过计划和行政的方式配置外. 主要通过市场的方式配置资源。

 政治环境的复杂性主要是政治领域的民主化。

 在纵向上. 教育的决策权部分由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转移. 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既可以是教育政策的制定主体. 也可以是教育政策的执行机构:

 在横向上. 教育的决策权由体制内部向体制外部转移。

 社会环境的复杂性主要是社会领域的自治化对教育的影响. 一是办学主体由一元转变为多元. 出现了以政府为主. 社会团体、 公民个人并存的局面, 与之相适应, 政策的执行也由一元转变为多元:

 二是增强了教育政策执行主体的灵活性和自主性. 在这种背景下, 如果缺乏监督, 灵活性和自主性就意味着随意性。

 主体的多元化和执行自主性的增强. 无疑增加了执行的复杂性和难度。教育政策的制定环境和执行环境明显是两个不同的环境。

 尽管在教育政策的制定时对执行环境作了相应的预测。

 但毕竟是一种对未来的推测和判断, 再科学的预测,一定还会有差异。

 转型期无疑增加了差异的程度. 这不仅给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增加了难度. 而且也给教育政策的执行者增加了难度. 从而产生执行的偏差。( 2)教育政策执行资源的不足教育政策执行资源主要包括人力、 财力、 信息和权威资源. 是实施教育政策必备的物质基础。

 教育政策执行资源的不足. 集中体现在教育政策执行经费的不足上。

 教育政策执行经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教育政策执行经费专指执行机关为执行政策而花费的行政管理费用. 具体包括:

 执行机关人员的工资、 薪金和奖金支出, 执行机构办公用具和设备的支出. 执行机构为执行政策而采取的各种措施所支出的费用等。

 广义的教育政策执行经费还包括因实施政策的其他配套支出。

 教育政策执行经费的不足.主要体现在政策执行配套支出的不足。

 如果存在上述不足. 本来经济状况就不太好的教育组织和部门就不得不放弃对政策的贯彻. 即使迫于某种压力和威胁而执行. 也必然会降低或偏离政策目标. 导致执行偏差. 要么象征性地执行。

 要么残损式地执行, 甚至替代式地执行。

 如在落后地区的农村中小学. 由于办学经费紧张. 教师的工资得不到保证. 致使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不得不实施土政策. 提高收费标准. 或变相扩大收费范围. 使义务教育政策成为一纸空文。( 3)教育政策质量不高教育政策质量不高包括下列几种情况:

 其一. 教育政策目标不切实际, 太高或太低。

 如19 8 0 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 就指出,“在20世纪8 0 年代. 全国应基本实现普及小学教育的历史任务” .而实际上. 根据19 9 1年的教育统计年鉴. 在降低验收标准的情况下, 全国也只有7 6 %的县普及了小学教育。

 其二,一52一教育政策目标模糊。

 政策目标是政策的指南, 如政策目标模糊不清. 不同的政策执行者基于不同的知识经验和价值观念会对政策目标产生不同的理解. 甚至会相互矛盾。

 进而导致执行偏差。

 许多学者指出, 教育政策执行偏差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政策目标不具体、 不明确。

 其三, 教育政策的内容太具体。

 由于历史文化的差异. 各地的教育政策环境不尽相同. 有时会相差很大. 如果教育政策的内容太具体. 没有灵活性, 很可能和具体情况不相吻合。

 执行者在政策的要求和具体情况之间左右为难. 那么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执行偏差。( 4 )监督、 评估机制不健全政策执行的监督、 评估是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功能性活动. 是政策过程科学化的必然要求. 其机制的运行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最后的政策效果。尽管我国的政治制度已建立了相应的行政和司法监督机制. 然而. 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 监督、 评估机制还不健全。

 主要表现在:

 其一, 政策的执行机构同时也是政策的监督、 评估机构, 导致政策的监督、 评估机构实际缺位. 缺乏社会多元监督、 评估的机制. 容易导致监督、 评估“走过场” 等各种造假现象。

 其二, 监督、 评估机构权力过小。

 有些教育政策在执行过程中. 尽管设立了独立的政策监督、 评估机构, 但由于其权力过小, 无法起到监督的作用。

 其三, 缺乏监督、 评估的环节。

 政策执行的监督、 评估是政策过程科学化的必然要求, 也是避免政策执行偏差的一个基本途径。

 如果缺乏监督、 评估的环节, 那么教育政策的执行就犹如脚踩西瓜皮。

 滑到那儿算到那儿. 执行偏差必然得不到及时的纠正。

 更为严重的是, 由于监督、 评估机制不健全, 不仅会丧失纠正偏差的机会.而且会降低惩罚的风险. 相应地增加了政策执行者出于自身的利益的考虑而变相执行政策的可能性. 使政策执行不可避免地陷入执行偏差的恶性循环。2. 主观上的原因( 1)利益主体上的矛盾在计划经济条件下. 利益主体单一。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利益主体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有时甚至相互矛盾. 影响政策的执行。就教育政策而言. 这种矛盾首先是教育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之间的利益矛盾。

 教育政策和其他公共政策一样.教育政策的执行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利益再分配的过程。

 教育政策的制定者是国家或地区教育主管部门的官员. 执行者是各级基层的执行部门以及学校管理层和教师。

 尽管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都是政策的主体. 但在很多情况下. 他们的利益是有差别的. 甚至会有冲突。其次是执行者之间的利益矛盾。

 教育政策执行者是有层次的. 不同层次的利益追求是有差别的. 如同是教育政策的执行者. 学校领导和管理层在乎的是权力的最大化和对下属的控制. 而普通教师更在意福利的提高和工作环境的改善。

 当政策的执行者和制定者以及不同层次制定者之间的利益不一致的时候. 执行者为了维护自己或自己所代表阶层的利益和价值偏好. 就有可能背离政策的基本精神. 歪曲执行政策. 导致执行偏差。  万方数据

 再次. 是政策执行者和政策对象的利益矛盾。

 尤其是当执行人员同时又是政策对象的时候. 由于政策直接威胁到自己的利益. 如果缺乏强有力的监督机制. 执行人员可以利用自己的合法地位维护自己的利益, 执行偏差就成了必然的结果。最后. 是部门利益矛盾。

 教育政策问题往往又是一个社会问题. 既然是社会问题. 那么问题的解决就不限于教育部门. 需要相关部门的配合. 但由于部门利益的差异,教育政策的执行难以得到相关部门的有力配合。

 在我国的教育法规制定和执行中. 因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出于本位利益而相互掣肘. 导致延误教育政策出台、 影响教育政策执行的现象不乏其例。( 2)政策执行者素质上的缺陷政策要靠政策执行者去实施. 政策效果不仅取决于政策质量等因素. 而且也取决于执行者自身的素质。

 执行者自身的素质是政策有效执行的重要保证。

 政策执行作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环节. 客观上要求政策执行者不仅要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 而且还应有基本的教育科学和政策科学相关的知识。

 比照上述要求. 我们的政策执行人员还存在诸多的缺陷。

 其一。

 政策执行者文化素质不高. 知识结构欠缺。

 尤其是缺乏相应的教育科学和政策科学相关的知识. 无法理解政策的基本精神和实质内涵. 其所执行的政策必定是曲解后的政策。

 例如, 素质教育是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 希望教育培养的人才能适应国家的发展和民族振兴的要求. 这样理解无疑把握了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

 然而, 在素质教育政策执行的实践中. 政策执行者按照日常生活的涵义进行理解和执行. 结果无疑是千差万别. 甚至与原政策精神南辕北辙。

 其二. 政策执行者道德品质上也不尽人意. 把自己的价值作为公共价值或政策价值的指南. 政策的价值取向如果与政策执行者不一致. 得不到执行者的认同. 执行政策则会消极抵触。

 产生不满情绪, 从而影响执行者的行动。产生政策执行偏差。

 如果缺乏相应的监督和评估的机制,执行偏差就会呈现扩大的趋势。f 3)执行机构的缺陷政策执行机构是政策执行的载体. 有效的政策执行有赖于科学的组织体系。

 由于长期人治的影响. 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官本位严重、 缺乏健全的规章制度. 或有章不循. 把教育政策的执行建立在个别领导的学识和判断上。而不是建立在健全的组织机构上。

 除了人治的问题外, 由于执行机构层级过多. 导致信息传递失真的现象也普遍存在。

 尤其是中央级的教育政策, 一般要经过省、 市、 县三级传递后. 才能传递到具体的执行机构和人员手中. 在这个过程中. 即使不发生人为扭曲的现象. 也难以保证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不被扭曲。

 而事实上. 由于各层级及其人员的知识背景等差异. 对政策的理解总会有差异. 信息扭曲的情况大量存在. 甚至可能是面目全菲。三、 矫正教育政策执行偏差的措施根据以上原因分析, 应从如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矫正教育政策的执行偏差. 使教育政策真正成为推动教育发一53一展的有力工具. 成为实现教育政策目标、 解决教育政策问题的根本途径。1. 提高教育政策质量为避免教育政策执行...

推荐访问:素质教育的政策失真现象 失真 素质教育 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