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理念下《中国历史地理》课程教学的反思

时间:2022-11-16 12:05:07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摘 要]新课改倡导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故在历史学专业核心课程《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宽松的教学实践环境,用启发式教学法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师自身角色要积极转化;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加强实践教学环境;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促进爱国主义教育,从而有效的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课改;历史学;中国历史地理

新课改是当前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对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提升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中国历史地理》是历史学专业中的一门核心课程,具有很强现实意义。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将新课改理念在《中国历史地理》教学中实践和反思等若干问题。

一、新课改理念在《中国历史地理》课程中的实践与思考

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和新课改的深入,给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了一个清晰可辩的目标和施展才华的舞台,同时也使从事高等教育的教师们产生了新的压力、困惑与思考。《中国历史地理》该课程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介绍了历史时期的气候、森林植被、沙漠、河流、疆域政区、城市、人口、文化风俗等的变迁,但它并非仅仅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它对我国的社会发展、经济建设以及文化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近年来,笔者在该课程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有许多收获和体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课堂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式教学法,要求教师把基础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具体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在历史地理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密切联系实际,充分利用该学科有用于世的特点,以现实为切入点,启发学生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使学生真正感到学有所获,学有所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例如,历史经济地理是与我们现实生活联系较密切的章节。西部开发,中部崛起,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课题,故教师可以其为切入点,利用启发式教学法提出问题。历史时期中西部曾经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例如汉唐时期的关中,而唐以后逐渐衰落下来,原因是什么?我们今天开发西部、崛起中部,是否应该从中汲取一些教训?当前西部人才和劳动力大量东移,对西、中部的发展会带来何种影响?因此,客观地研究中西部在历史时期逐渐衰落的自然和社会原因,对我们今天西部开发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2. 教师由单一的知识传播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传统教学法教师上课大多是“满堂灌”,课堂沉闷,学生被动,教学效果欠佳。新课改的大力推行,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主动探索、猎奇,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例如,在中国历史地理教学过程中,历史地图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这要求教师但大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不爱看地图的,一开始就培养学生学史读图的习惯,并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读图识图。在近2000年的时期内,中国行政区划出现郡县时代、道路时代、行省时代三个阶段,期间政区变化比较复杂,不太容易记忆掌握,如果合理充分利用历史地图,和历史时期疆域变迁图相结合起来进行学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以利用历史地图直观性的优势,引导学生记忆理解,使学生形成历史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3. 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育实践证明,学生对学习科目的兴趣,可以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历史地理学内容庞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感到枯燥乏味,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知识的趣味性。如在授课过程中穿插几段古人游记或日记文字,或古代诗歌辞赋等文学手段,既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课程资源,了解这些典籍既丰富了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激发了学习兴趣。如,我国江南素有“鱼米之乡”美誉,粮食生产以稻作为主,在历史气候地理学习中,刘诜的《秧老歌》写道:“三月四月江南村,村村插秧无朝昏。红妆少妇荷饭出,白头老人驱犊奔。”显而易见,这是关于物候的农事风情画,描写江南农村家家户户赶着插秧的忙碌景象。此诗读来朗朗上口,别有意趣,学生的积极性无形中调动起来了。

4.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历史地理学研究中有些实物、地形、民间传说,不见于历史文献资料记载,也不可能从考古发掘中得到,这就需要实地勘探来完成。笔者认为主要组织学生外出参观周边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遗址,来实现实践教学环节。

洛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历史遗迹相当丰富,因此在历史城市地理教学内容与古城考察相结合,教师可带领学生沿古城遗址进行考察,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历史城市地理的理解。考察过后再回归课堂,不仅加强教学效果,而且学生更加了解洛阳古城。

5. 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促进爱国主义教育。新课改的三维教学目标,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要不断优化课堂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边疆民族问题也是我国政治生活中一个重要问题。我们在研究历史疆域变迁的中,深刻地认识到我国的疆域是多民族共同缔造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研究我国历代疆域变迁,不仅仅是讲疆土的伸缩,还牵涉到经济发展、民族文化融合、多元一体中华文化形成的历史过程。这对于今天对多民族统一疆域的维护、民族团结以及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近代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在综合国力上大大落后,导致被动挨打,大片国土沦丧,这在世界历史上实属罕见,教训十分深刻,对这一章节的学习能强烈激起学生的强国之志。

二、新课改理念对《中国历史地理》课程教师的启示

新课改使教师对课程、教学、学习和知识等方面有了新的认识,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动,给教师提出了极富挑战的新课题。

1. 更新知识和观念,提高个人素质。面对新课程,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提高专业基本功,扩大和更新知识面,并能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其次是更新观念,塑造新角色,应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灌输者转化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合作者,从应试教育的牢笼中跳出来,大胆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2. 努力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新型教学模式。传统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者必须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实现从“主角”到 “配角”的角色转换,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

3.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环境。信息化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展示图文并茂、声、像、形俱全的立体英语思维与交际空间,而且还能调动各种器官参与认识活动,使得学生在有效的课堂中获得的信息量加大,学生感知更迅速,能更牢、更快、更好地记忆更多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4.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如何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的高低,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素质如何。当前基础教育课改,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师生之间在教学、情感上的“互动”,同时包括了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和相互尊重和包容的特点,课堂上教师不仅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并将其渗透到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之中,建立相互尊重、宽容理解、平等友爱、协作共生式的和谐融洽新型师生关系。

综上所述,新课改理念在《中国历史地理》课程教学中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应以科学的精神,以研究的姿态,在不断的学习、研究、反思中自觉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探索教育规律,这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也是促进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1]王元林.中国历史地理.课程的教学与实践[J].历史教学,2004(10).

[2]张桂芬,滕兰花.中国历史地理学“课堂+社会”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1(4):165-166.

[3]侯福海.校本课程《中国历史地理》开发的实践与思考[J].新课程研究,2009(3):96-97.

[4]于友西,叶小兵.历史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王洪瑞.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7):153-154.

[6]刘炳涛,满志敏.古代诗歌中的气候信息及其利用[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0(10):5-14.

推荐访问:中国历史 反思 课程教学 新课改 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