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习语中的中西民族文化心理探析

时间:2022-11-25 09:25:06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摘要:数字习语具有其特别的民族文化根源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本文从数字习语的角度分析了中西民族文化心理差异,并对产生这种差异的根源进行了探讨,这有助于我们了解中英民族的文化心理,避免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因文化差异而引起误解和冲突。

关键词:数字习语 民族文化心理 探源

1 引言

习语(idioms)是民间文学宝库中一笔可贵的财富,是语言中的特殊成分以及民族文化和各种修辞手段的集中表现,也是人民的智慧结晶。习语包括比喻性词组(metaphorical phrases)、俚语(slang )、俗语(colloquialism )、谚语(proverb)等,它是人民大众在劳动和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与人和人生活的环境密切相关。因此“习语与一个民族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经济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等方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习语好比一面镜子,能清楚地反映出一个民族文化的特色。换句语说,习语的产生本质上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文化心理现象。作为英汉习语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字习语鲜明地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心理、传统与特色。数字习语是指由基数词和序数词构成的习语。数词的用法,从反映民族文化特征的角度来看,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别:一是数字意义上的用法,数词表示纯粹的数量意义;另一类则相当突出地体现民族文化的特征。对于英汉这两个民族而言,数字习语具有其特别的民族文化根源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2 数字习语与民族文化心理

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包括民族文化心理的信息。民族文化本身是社会文化的一种。社会文化是基于特定社会系统内部的一系列相关因素如信仰、风俗、知识和行为等整合构建的一个近似于环境的概念,有着极大的可变更性和浸染性,因此生长于某一特定社会文化中的人们,潜意识地便具有类似的行为方式、观念或心理,进而形成了民族文化心理的特征。正如刘宓庆指出:“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心理特征。这些特征都是在特定的文化历史传统、地缘经济形态、地缘政治形态和地缘社会形态 的 环 境 中(environment of particular cultural-historical tradition , geo-economic , geo-political and geo-social patterns )形成的。

民族文化心理外化的表现,除语言外,更多见于人们较普遍地信奉的哲理、道义、宗教等精神文化产品,较广泛地认同和遵守的典章制度、凡俗习惯和行为规范。中英民族文化心理存在着差别,是因为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传承着儒家诸子的“伦理道德”思想和道教诸家的“天人合一”观点,而英美文化则受《圣经》的基督教教义的影响。中国的社会本身就是一个重伦理教化的社会,重视的是一种和谐,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因而也就更加重视现实的生活。张德鑫分析了西方民族重对立、中华民族主和谐的不同宇宙观和方法论,并精辟地指出,与西方人认为不和谐才美不同,“中国人的这种宇宙观和方法论体现在审美心态中,便是从祟偶数以为美为吉的欣赏心理,积蕴成重两两相对的美学传统,即在一切文化领域和文明活动中无不以成偶成双成对为至美至善至高的境界。”

中英数文化源远流长,从古代到现代,人们对数字的认识和运用无不反映着人们对现实事物的数量关系的实用性计算和测量。但是对数的认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又不仅仅关涉到数量、计算和测量,它在传统文化中意蕴深广,扮演着多方面的角色,是显示民族文化心理的一个敞开的大窗口。

在中国人看来,数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是从现实事物中抽象出来的一种属性和关系,而不是一种可以脱离具体事物而存在的无法感觉和把握的实体,这是思维始终联系而不是摆脱实际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的表现。同时,数字有蕴含意义的一面,也有混沌模糊的一面,因此,对西方人或英美人来说,数是一个神秘而无法捉摸的实体,由数字而产生的联想大多与《圣经》相关。在文化心理方面,中国文化重人伦,轻器物,价值取向以道德为本位。英美文化重物质,轻人伦,价值取向以功利为本。

中国人对数字的信奉虽没有英美人那么深,但是中国人的吉数可谓多得出奇。在十以内的各个数中,除“四”外,又都在不同程度内被视为吉数,十以上的数有十二、二十四、三十六、七十二等为三的倍数以及百、千、万,也都被当作吉数和准吉数。从这一点上,我们可看出中国人有着祁盼吉样,向往美好的民族文化心理,也体现出中国人生活中的辩证法,即任何事物都有双重性,中国人更多地赋予事物以好的属性,展示出民族的美好和谐心理。西方人回避数字十三这个数,似乎比赤手空拳面对毒蛇猛兽还严重,这也同样反映了西方人向往幸福,追求美好生活的民族文化心理。

3 中西不同民族文化心理探源

林大津认为,“文化有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深层文化(如信念、价值观、世界观、语言系统、思维模式、社会组织、风俗习惯等)是"因",而表层文化(如口头交际、书面表达的言语行为,或诸如身体行为、声音行为、外表形态、时空利用等的非言语行为)是"果"。或许可以这么说,通过观察习语运用之"果"去研究习语生成之"因"”,因此有必要对数字习语产生的渊源进行探讨。

3.1宗教渊源

宗教信仰是人们精神活动的一个方面,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过去,在一些发达国家中,宗教文化在社会生活中起着支配作用,它无形地影响着人们的感认方式。

道教、佛教在我国源远流长,对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产生和延续有着极大的影响。在中国,儒家思想、道教和佛教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很难说清某一宗教信仰究竟确切地来自于这三种体系中的哪一种,道教和佛教对数字的文化内涵有着极深的影响。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在《道德经》中曾写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他还认为任何事物都有相对的两面,即:好和劣,对和错,长和短,明和暗,动和静。这就使双数在社会文化生活中被看作吉祥数得到了很好的阐释,而任何事物相对的两方面也符合了人们传统的审美心理。而习语“三生有幸”则反映出佛教对数字文化的影响,“三生”指的是佛教里的前生、今生和后世。

英文化起源于古希腊文化,基督教文化是社会生活中的主流文化,它对数字的文化内涵有着极深远的影响。数字“十三”之所以成为西方世界不吉之兆,相传与基督( Jesus Christ)蒙难这个事件有关。据《圣经》故事而创作的名画《最后的晚餐》描述的是耶稣的十二门徒之一犹大出卖耶稣的故事,在画面上,参加晚餐的第十三人就是犹大。于是,世世代代的基督教徒门便将对犹大的恨发泄到与之巧合的数字“十三”上。此外,基督教文化的三位一体(the Trinity)的宗教传统,赋予了数字“三”在基督化国家吉利而又神秘的文化内涵。这种宗教传统对社会生活中人们对“三”字的使用起了决定性作用。人们习惯性地把事物存在的量或其发展过程一分为三,以图吉利。而數字“七”表示吉利的文化内涵也源于基督教文化。根据《旧约·创世纪》(The Creation)记载,上帝耶和华(Jevovah)花了七天的时间创造了世界万物,因此七天表示一周成了世界通用的计时方法之一。

总之,宗教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宗教文化的数字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制约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3.2神话传说渊源

中国神话中的天神往往是远离人间,不食人间烟火,但以希腊神话为典型的西方神话中的神却近乎人类,充满人生的七情六欲和喜怒哀乐。中西远古神话内涵具有巨大差异,体现了东西方不同民族在性格上的深刻差异,决定了东西方两大文化系统全然不同的发展方向。这些差异也体现在数字文化方面,古神话对数字吉凶象征方面的影响,在西方比在中国显得更广泛和更加强烈。

在汉文化里,数字的文化内涵与古代神话传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20世纪70年代在湖南长沙西汉王朝坟墓中出土的战国非官方书籍里记载有黄帝有四张脸的神话传说。在中国神话中,还有一位超人——哪咤,有着三头六臂,掌管着正义,他能随意地把自己变成三个,并且拥有非凡的权力,由此数字“三”被赋予了“强大的”、“神奇的”文化内涵。

英文化深受古希腊、罗马神话的影响。在罗马神话里,主神朱庇特((Jupiter)的权威来自手中的三叉雷电杖,海神尼普顿(Nepeutune)依赖其三叉乾,冥王普路托(Pluto)则是长有三个头的狗,而主宰这个世界的也正是这三个神。可见数字“三”的文化内涵在神话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此外,数字“十三”在西方,尤其在英美成为头号大忌,其原因在于它源于神话和《圣经》中的不祥传说。神话说在一次天国款待阵亡将士英灵的宴会上,有十二位神抵聚餐。席间,来了位不速之客凶神罗基,给诸神带来了灾难,使宴会上众神之首奥丁之子一一一光神巴尔德丧生。此后,众神也一撅不振。正是摄于神话和宗教的威力,西方人忌讳十三就像逃避瘟疫。

4 结束语

总之,文化是心理的反映,民族文化心理是一个民族长期的历史积淀和深层心理的产物。探析中西数字习语所反映的英汉民族文化心理,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的内涵,在对外交流和交际中,如果不能清醒地认识双方这种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就有可能使双方的交流和合作陷于尴尬的局面。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2]黄兵.英汉数字的文化内涵[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2(3).

[3]李健林.从数字的联想意义看中英民族文化心理差异[J].柳州师专学报,2002(2).

[4]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M].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

[5]刘必庆.文化翻译论纲[M].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6]申荷水.中國文化心理学心要[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1.

推荐访问:探析 民族文化 中西 心理 数字